放大圖片
■肅親王善耆 (網絡圖片)
青 絲
過去的晚上,街坊中喜歡唱戲的人經常聚在一起,兩支京胡,一把琵琶,「咿咿呀呀」地開始唱戲。不一會,就能吸引來一大群圍觀的人,把四周都站滿了,若是聽到一兩句韻味十足的唱腔,圍觀者就會自發地齊喊一聲「好」。受到鼓舞的表演者,也更加地賣力。偶有圍觀者一時技癢,臨時下場唱上一段,不論好壞,也都會贏得一陣掌聲。
幼時的我聽不懂唱戲,感覺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每次去看只是為了看新鮮。後來我才知道,「票友」就是指這種業餘表演戲劇的人,或稱之為「清客串」。
票友一詞,出自於20世紀初的北平。晚清的王公貴人、富家子弟,大多嗜戲成癖,不少人還喜歡上台客串一把,以滿足自我呈現的慾望,一時蔚然成風。於是,喜歡唱戲的人就找地方組織在一起練習,稱為「票房」;到票房參加活動的人,就叫做「票友」。
票友唱戲,是純業餘性質,行頭、服裝、以及一切費用都必須自理,沉迷此道的票友,甚至有為此而傾家蕩產。《舊京瑣記》載,晚清內務府有一位文員外郎,是個忠實票友,由於資質所限,苦學唱戲無果。矢志不渝的他,看到戲曲中的鬼神出場,負責道具的人就點燃用松香裹着的紙,火光轉瞬間即逝,用以渲染鬼神的法力。文員外郎覺得這個技藝不錯,遂窮數十年之功,將點火這個技藝演練得純熟無比,以至於家財耗盡,落魄不堪。另一位吏部的官員,由於自己學藝難精,轉而把期望放到了兩個女兒的身上,每天教導女兒唱戲。數年後,他的兩個女兒都享有盛名,每天公務之餘,他就親自駕一輛馬車,搭乘兩個女兒前往戲園子唱戲,且引以為豪。
《杌近志》載,清末手掌大權的肅親王善耆,也是個忠實票友。有一次,他和名伶楊小朵合演《翠屏山》,善耆扮石秀,楊扮潘巧雲。戲曲中有一段潘巧雲呵責石秀的唱段,楊小朵一時忘詞,情急之下厲聲呵道:「你今天就是王爺,也得給我滾出去。」台下聽戲的人都面面相覷,以為楊小朵肯定惹了大禍。然而這一句臨時改就的戲文,卻正中善耆的心懷,樂不可支。他認為非常有趣,根本就不去計較有什麼得罪之處。
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各省的請願代表雲集京師,謁見肅親王。談判過程中,善耆突然戲癮上來,直接就把帽子甩到桌子上,大聲唱起戲來。請願代表大驚,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善耆笑着說:「這一刻你們不是代表,我也不是王爺,大家暫且放下身段樂一樂。」據說,名伶蓋叫天看了善耆唱戲,都認為是達到了非常高的職業水準。
票友玩票的最高境界,就是有人慕名前來邀請登台表演,謂之「約票」。至於玩到善耆這樣的程度,能夠以此為職業,就叫做「下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