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說文解字》(右上)、《玉篇》(左上)、《廣韻》(下)等,都是中國語文裡重要的字書。資料圖片
柏 葦
中國古代無所謂字典詞典之分,一般總是籠統地稱之為「字書」。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中,出現過不少古代的字書。這些字書大都圍繞著傳統語文學的範圍來匯集資料,編纂成書。傳統語文學源遠流長,著述豐富,通常稱之為「小學」包括三大門類的學問:訓詁學、音韻學和文字學。古代的字書一方面體現訓詁、音韻、文字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又反過來給訓詁、音韻、文字的研究提供服務。在眾多古代的字書中,其中不少在我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影響很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下面略舉幾部重要的古代字書。
《爾雅》
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解釋字義的字典,傳統訓詁學研究最早的重要典籍。研究詞典發展史的人認為,它還是世界辭書史上現存最早的一部字典。「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古代官方規定的語言叫「雅言」,類似今天我們說的規範語——普通話。《爾雅》意為接近規範的「雅言」,反映出當時人們要求語言應用規範化的意識,除開創了用當時人們通用的語言對存在於文獻中的難詞難句進行詮釋的先例,也開創了按文字內容性質分類解釋詞義的體例。被譽為傳統「小學」中訓詁學科的開山之作。《爾雅》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它成書不晚於戰國時期,並非一人獨纂,是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積累、遞加、增補、最後成書。《爾雅》輯錄的大量古代語詞,主要是秦漢間的語言。《爾雅》的釋義方式是直接用通用的語詞去訓釋古代語詞的詞義,不需要借助字音或字形來解釋字義,這反映出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字典的編纂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方言》
《方言》的全稱是《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它不但是我國第一部方言字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比較詞彙集。「輶軒」是古代一種輕便的車,相傳周秦時代天子使臣常常坐著這種輕便的車到各地「考八方之風雅,通九州之異聞」。「絕代語」指古今差別較大的詞語,「別國方言」指各地存在語言差異的不同詞語。《方言》相傳為西漢末年的文學家哲學家揚雄(西元前53年至西元18年)所撰,但《漢書 藝文志》和《揚雄傳》中都未提及揚雄編纂《方言》之事。看來揚雄之前或有人收集過這類資料,也有人加以整理過。《方言》一書收錄的是周末和秦漢的方言材料,當初成書九千多字,今本《方言》有11,900多字,包括詞條658個。《方言》解釋詞語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舉出一個詞作為標題性語詞,然後把各地不同的詞羅列出來,即所謂「標題羅話法」;另一是先列舉一些同義詞,用一個通用的語詞來解釋,接著就指出哪一個同義詞屬於哪個方言。《方言》所收集的材料非常廣泛,既反映了方言間的差別,又指明方言間通行的範圍。《方言》突出貢獻在於:一、重視民間口語,能以活的語言材料作為調查研究的對象;二、以語詞作為調查研究對象,不受文字的限制;三、既看到方言的複雜性,也看到方言的一致性。《方言》第一次觸及方言的分區和「通語」的概念,作者不但能在錯綜複雜的方言現象中找出其存在的因素,也能考慮到方言詞語出現的頻率及意義的轉變,並用「通語」一詞來代替以往的「雅言」,這是具有理論創新意義的;四、在編纂方法上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它的體例既看重空間的比較,又顧及不同時間的異同:既盡量羅列特殊的方言詞語,又注意條分縷析,即異求同。《方言》只有萬字左右,卻能為漢語史的研究提供許多重要的資料,對後人探討漢代方言通語的異同,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文字學方面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早一部以漢字的形音義為對象,分析字形,考查字源,辨釋音讀、解說字義的字典。《說文解字》誕生後,中國才逐步發展出一整套具有民族色彩的語文學科──中國文字學來。《說文解字》為東漢許慎所著。許慎在自序裡述說編纂《說文解字》的旨趣,並把此書何以名為《說文解字》作了說明。他說:「倉頡之初作書,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指的是整體象形表意的字,「字」指的是結構中既有表形、又有表聲的合體字,也就是所謂的「形聲相益」了。因此許氏把此書名為《說文解字》,後人簡稱為《說文》。《說文》有嚴整的體例,書中以小篆為主體。從字體結構出發,根據不同的偏旁,分為514部,把9,353個篆文歸入這514個部首之中:「分別部居」、「據形繫聯」。這一偏旁部首編字法,成為後世字典編纂中字目排序的主要方法,是當今「部首編排法」的始祖。《說文解字》的特點是由字形的分析上建立起一套漢字的形聲系統,依據以形為主,由形入手進而因形說音說義。許慎分析字形根據「六書」說。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異體,則列其下,名為「重文」。
《玉篇》
古代字書的編纂,在前述《爾雅》、《方言》、《說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服務於實際需要的方向發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一些韻書的陸續出現,而以楷書為依據,對《說文解字》的部首略有增補(比《說文》多兩部),部首排列次序按照義類相近程度安排,並運用「反切」注音的第一部楷書字典——南朝顧野王(519至581年)編纂的《玉篇》於梁武帝九年(543年)誕生。《玉篇》的出現使我國古代的字書在注音和釋義方面都有了明顯的突破。此後在唐宋之間也曾出現過一些正字法的字書。用標準字體,使用規範楷書逐漸成為字書編纂的路向。原本《玉篇》收字16,917字,凡三十卷,比《說文》多7,564字。它的編纂參照《說文》,但與《說文》不同。《玉篇》對字只釋音義,不再採用「六書」說分析字的形體,每字先以反切注音,再解釋字義。不講求本義,多義字把它一一列出。這與《說文》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廣韻》
《廣韻》在中國傳統語言學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它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一部韻書。凡是涉足中國音韻學的人,都免不了跟《廣韻》打交道。韻書的產生與佛教的傳入有關,佛經翻譯的需要,使韻書開始出現。韻書始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隋朝,陸法言在顏之推等學者的推動下,參考古今韻書,在隋文帝仁爵元年(601年)編成《切韻》五卷。《切韻》是中國韻書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之作。唐宋以後各種韻書及詩韻,都是繼承《切韻》系統。可是《切韻》久已失傳,經過唐天寶年間(742至756年)孫愐改訂為《唐韻》,隨後李舟又訂正《唐韻》作《切韻》,調整詞目次序。孫、李的韻書也已佚失,只剩殘卷。最終到了宋代,才由陳彭年等奉詔加以增廣,編成了集前代韻書大全的《廣韻》,全名為《大宋重修廣韻》,全書五卷,分206韻,其中193韻來自《切韻》,因此,後世言及《切韻》系統,就都以《廣韻》一書為代表。《廣韻》收字26,194,其中不少是奇字、怪字、冷僻字,注文191,692字。《廣韻》現行版本,多在韻目下注明「獨用」或「同用」,這大概反映當時讀音的實際情況,《廣韻》以後的韻書,多沿襲此原則。《廣韻》是我國現存最重要、最完整的一部韻書,它保存了魏晉唐宋間的語音,即現在一般所說的中古音,這就為探索上古音系和認識現代語音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料,也為認識當今方音與古代語音的繼承發展關係架起了橋樑,成為研究漢語語音發展、乃至整個漢語發展必備的工具書。
(語文雜議.之十五,作者為語言學家、暨南大學教授詹伯慧)(下期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