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從「食」字看國家經濟的騰飛,張宇人樂見內地在改革開放後近30年的巨大轉變。本報記者梁祖彝 攝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一個「食」字佔了中國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回望新中國過去60年的「吃飯」問題,有過大飢荒,有過大豐收,亦有人過上了魚翅撈飯的日子,可謂「嚐盡百味」,甜苦自在心頭。身為共和國同齡人的自由黨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亦「以食出發」,從共和國「食」的轉變看國家發展的軌跡。
川、魯、粵、淮、揚,中國幾大菜系的著名傳統菜式動輒便可數出幾百種,但共和國的60年滋味,又豈是一、兩道菜可比。做了飲食業多年的張宇人亦直言,很難單用一道菜形容過去60年的新中國,而事實上,人們有無飯吃才是重點,並笑指「國之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改革開放前,大陸無啖好食,改革開放後,不但有啖好食,亦開始識食」。
大閘蟹鮑魚內銷市場廣
「我最深印象是,初初去內地,哪裡吃飯都沒有甚麼味道,去到任何地方都沒有好菜。但現在改革開放30年後,內地的許多地方,食物的水準經常會令你有驚喜。」他說,以前最好的大閘蟹是賣去日本,差一點的賣到香港,最差的才留在內地,但現在已倒過來,內地已有足夠的內銷市場,亦買得起最好的大閘蟹。
見微知著,從一個「食」字看國家經濟的騰飛,張宇人樂見內地在改革開放後近30年的巨大轉變。他笑說,看看大陸現在烹調鮑魚的水準便可知一二。「7、80年代,我們回去大陸,大陸人完全不懂得整鮑魚,他們已有幾十年沒有見過鮑魚」。但現在,他回到內地各省,都可以吃到鮑魚,水準亦較以前高了許多,「雖然沒有人能比得上阿一鮑魚,但內地現在煮鮑魚肯定比以前好了許多」。
料穗再享美食天堂美譽
曾幾何時,廣東人曾以「吃在廣州」為榮,但隨著過去百多年的戰亂、政治爭拗等問題,令「美食天堂」這個美譽落到香港人手中。張宇人說,以前都是「吃在廣州」,但到了50、60年代,「識食」的廣州人都跑到香港,結果廣州反而變得沒有甚麼好吃的地方。不過,隨著內地近年各方面的不斷進步,他預言,本世紀,「美食天堂」的美譽可能又會再回到廣州人手中。■本報記者 徐海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