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這是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60年來跨越世紀的歷史性握手。
——從兩岸對峙 到「三通」成真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葛沖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道出了多少人的感傷與無奈。從百年屈辱到港澳回歸,從「兩岸對峙」到「三通」夢圓。六十年間,新中國穩步推進統一大業,成功實踐「一國兩制」。北京觀察家指出,香港、澳門的先後回歸,標誌着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兩大步,「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為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樹立了典範。
1949年,蔣介石兵敗退守台灣,及後,美國軍艦進駐台灣海峽;58年,解放軍炮轟金門。「解放台灣」,曾是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間裡,大陸常提的一句口號。然而,此後30年間,儘管兩岸關係劍拔弩張,軍事對峙嚴峻,但大陸也一直沒有放棄和平統一主張。1979年1月1日,因應新的形勢變化,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明確地將和平統一正式定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此後,「一國兩制」構想正式浮出水面。
近30年來,雖然兩岸關係跌蕩起伏,島內政局風雲變幻,期間兩岸關係更曾因李登輝、陳水扁等人的蓄意破壞而出現波折,但是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一直是島內的主流民意。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終被打破。五年後,兩岸達成「九二共識」,並在此基礎上舉行了首次「汪辜會談」。
國共兩黨言和 雨過天晴
進入新世紀後,國共兩黨領導人又於2005年4月實現歷史性會談,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新主題。2008年6月,中斷九年之久的海協會與海基會制度化協商正式恢復。迄今,雙方已成功舉行了三次會談,簽署了九項協議,達成了一項共識,兩岸正式實現了全面、直接、雙向「大三通」(通航、通郵、通商)。
近年來,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達前所未有高度,並仍以方興未艾的態勢繼續發展。民意調查顯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得到了兩岸人民的支持,獲得了多數台灣人民的贊同。
面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著名台灣問題專家徐博東教授向本報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邁向和平統一的必經之路,當前的兩岸關係仍屬於和平發展的初期階段,雙方的互信基礎還十分脆弱。未來兩岸應由易到難、分三步建設兩岸和平發展框架:一是協商談判後公開宣佈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二是在進一步增加互信的基礎上,兩岸協商簽署軍事互信機制。三是轉入兩岸和平協議的協商與簽訂,建立更高層次的互信,真正建立起兩岸和平發展的框架。
專家:和平發展是統一必經之路
徐博東建議,如果兩岸要簽署和平協議,其中必須明確寫入,「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和「兩岸和平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和平統一」兩項重要內容,否則將可能導致兩岸目前的分裂現狀長期化、合法化和固定化,甚至走向和平分裂和台灣的獨立。
徐博東認為,在和平統一目標指導下的兩岸和平發展局面要走多長時間,要視乎兩岸的共同努力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特別是中美實力的此消彼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