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平民文學概論》的版權頁。(圖片由作者提供)
黃仲鳴
近年,內地出版界印了曹聚仁(一九零零至一九七二)不少作品,有兩本我卻未得睹,一部是《平民文學概論》(上海:梁溪圖書館印刷、發行,民國十五年),另一部是《大江南線》(上饒:戰地圖書出版社,一九四零年)。這裡且談談《平民文學概論》。
民國十五年,即一九二六年,曹聚仁二十六歲,年輕人也,由這書已可窺見他的學識。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詩歌〉、中篇〈戲曲〉、下篇〈小說〉。在〈詩歌〉那篇的開首,曹聚仁分析中國文學大勢,分為「貴族文學」、「病態文學」、「平民化文學」、「平民文學」、「人的文學」。他說:
「其由智識階級所創作,取材於宮庭及貴族社會,專以供一階級或一部分人之鑒賞者為貴族文學;其由智識階級所摹擬而成,取材於書本,專以迎合一般人之嗜好者,為病態文學;其由平民的智識階級所創作,取材於鄉間陋巷,滲透於全民眾之內心者為平民文學。」
至於「人的文學」,他沒有詳釋,只在列表中點明「取材」於「全社會」,「形式」為「自由」,「韻律」為「天然的」,「作者」則為「全民眾」。
曹聚仁引德國文學家斯託姆(Storm)的話說:
「這些歌決(作者按:原文如此)不是編出來的;她們是生出來的,她們從空中落下,如像晴靄一樣飛到地上,東一飛,西一飛,各地方的人同時都唱起來的。我們自家的工作和苦惱都合在這些歌中;就好像我們都幫着他們做出來的一樣。」
曹聚仁認為這番對民歌的創見說話,「可作平民文學之註腳。平民文學者不期然而然,出乎人之口,深入人之心,人格亦與之抱合焉。」在〈詩歌〉篇中,曹聚仁從《詩》的〈國風〉說起,到《九歌》、漢代的曲和歌辭,分析得極為細緻。〈戲曲〉篇中縷述唐的梨園戲,宋的雜劇、元曲,和細述南曲、北曲等,每表列,極為詳盡。
下篇〈小說〉,曹聚仁分為「講史小說」、「神怪小說」、「人情小說」、「擬古小說」、「諷刺小說」、「炫才小說」、「俠義小說」。乍看〈擬古小說〉,起初以為是阿英所說的「擬舊小說」,但一看所列的書目,卻有《聊齋志異》一書,實有點莫名其妙。
曹聚仁所說的「擬古」,原來是「擬」自唐時的傳奇文,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並說「傳奇文至宋而衰,而其體仍為後人所倣效。後人用斯體而成專書者眾。」而「神怪」,則是「傳奇」的一種,所以《聊齋志異》即屬「擬古」,而《今古奇觀》等亦列為「擬古」,蓋亦屬於「傳奇」,這真使我想爆腦袋矣。
曹聚仁是多產作家,既有學術著作,復有記者之採訪手記,更有小說、隨筆、書話各文字,堪稱著作等身。這部早期著作雖有見地,唯每顯不成熟;然可見他讀書之廣,學識之豐也。研究曹聚仁思想,此書不可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