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中國新詩寫實主義的典範,是臧克家、艾青和田間;當代華語寫實詩歌的筆耕者,在香港來說,是鄧阿藍、馬若、陳昌敏和廖偉棠,他們幾位孜孜不倦的創作關注弱勢社群、揭露幻象的詩歌,特別是鄧阿藍,轉戰多年,出版《一首低沉的民歌》不覺已十年,至今仍見〈收拾場地—關懷弱勢社區的w〉、〈拾荒老人在爭奪〉等詩作,其客觀對等的態度、虛實相生的技法、寬闊的文化視野、平和而灼熱的語言,一再教人觸動。鄧阿藍的詩歌,確實是少數的詩歌力量,叫我在覺察文學已使人不在乎、無感應和認知斷裂的廢然中拉回來。
由鄧阿藍的詩歌也很適合引發關於寫實文學的思考,雖然鄧詩實在也不限於寫實,然而作為寫實也無損鄧詩的高度,因為寫實文學的核心本就在於以關注少數的角度來揭穿假象,寫實絕不只是反映現實那麼簡單,更重要是其觀察的角度和框架,是否一個足以挑戰主流定見的視點,倘若只把主流觀點描述一次,那種寫實毫無意義。
寫實可分作觀賞者的寫實和被寫者的寫實兩種,前者只是一種獵奇式的、為市場、為讀者趣味而服務的寫實,它製造幻象和趣味,卻為真象帶來侵害,成為政權粉飾現實的共謀,臧克家早已在〈答客問〉一詩痛切地批判過。被寫者的寫實着重對等觀察,不為任何策略服務,反抗主流定見,鄧詩的寫實即為這種真正符合寫實文學精神的寫實。當然,其實一切還是無人在乎,誰有空理會情感是否真實?誰會理解趣味帶來的侵害、美麗引發的痛苦?寫實或亂寫,說穿了實在也無人有意一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