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0%的女性和40%男性願意犧牲一天甚至幾天的薪水來換取一天或幾天的假期。他們說:「懂得休閒才懂得工作,休閒能使自己的情緒更加均衡,休閒能讓自己更有力量投入新的工作」。(資料圖片)
東方爾
每逢長假,休閒二個字,幾乎都能從鋼筋水泥森林叢林之中很快樂地冒出來。不少人身穿休閒裝,腳踩休閒鞋,身背休閒包出門旅遊。不管是「休」得焦頭爛額,還是「閒」得來不及暈倒,他們一如既往、肆無忌憚地沐浴在「休閒」的時尚陽光下,他們渴望能夠用自己的熱情自己的智慧,在種種不同的休閒方式中陶醉出一朵朵精神的罌粟花來快樂自己。
從休閒的革命到休閒的時代
自從一位國外的學者提出「休閒的革命」的概念之後,一場旨在尋找休閒、創造休閒、擁有休閒的革命便在這個地球上展開。有調查資料表明「在我國,城市居民中平均每日工作時間為5小時1分;個人生活佔用時間為10小時42分;家務勞動時間2小時21分;閒暇時間6小時6分鐘。四類時間分別佔總時間的21%、44%、10%和25%」。而就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全部可支配時間來說,這樣的比例很準確地證明着這樣一個事實:現代的都市人「休閒」的閒暇時間佔全部生命時間的三分之一。
很顯然,一個休閒的時代正在到來。休閒正逐漸成為快樂生活的標誌。而與過去幾十年人們那種「嗜工作如狂」的生存方式相較,時下的人,正在漸漸地把休閒擺在工作的前面。曾有一位社會學家對正在上班的白領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的女性和40%男性表示,他們很願意犧牲一天甚至幾天的薪水來換取一天或幾天的假期。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懂得休閒才懂得工作,休閒能使自己的情緒更加均衡,休閒能讓自己更有力量投入新的工作」。
由此可見,現代都市人是多麼地渴望在「休閒」那樣一種寧靜、祥和、溫馨的情調中快樂自己。一位都市白領女性對筆者說,沒有休閒時間或不懂休閒的人,就如關在牢籠裡的豬;呆板、單調、無聊的工作平台,就如一扇永遠打不開的門。上班時呼吸的是空調味道,講的是基本相同的話,做的是大家一致的工作,成天與圖表、數字打交道。連大腦都提前老化成木瓜似的,記憶力下降,判斷速度遲緩。因而,她每逢雙休日,無論如何也要到郊外或更遠的地方「瀟灑一回」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燦爛的陽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盡情地放縱、伸張自己。
你能120%地休閒嗎?
相信在現實生活中,擁有這位白領女士一樣休閒心態的人一定不在少數,而每到國慶、春節等長假期間如潮如湧地奔瀉在國內各景區,景點的旅遊人流,更是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無怪乎有美國學者預測:休閒、娛樂、旅遊必將成為下一個席捲全球的經濟大潮。屆時旨在專門提供休閒服務的第三產業,在2015年將主導勞務市場。新技術的發展將更大地縮短人們的工作時間,人們將把生命時間中的50%用於休閒。
一個問題擺在人們的眼前,「你能120%地休閒嗎?」
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用肯定的語氣回答說我能、我絕對能。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由於過於渴望休閒,也由於受傳統的影響產生對休閒種種的誤解,以至於追着休閒鬧休閒的人比比皆是。
在我國,把雙休日和所有的節假日加在一起,一年當中,我國有一百一十四天法定的休息日。這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可以在一百一十四天中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想幹甚麼就幹甚麼,想怎麼休閒就怎麼休閒。可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許多人不是把自己休閒成「不長羽毛的動物」胡天胡地飛,就是鑽進休閒的籠子,把自己飼養成「植物人」。這些人在休閒的時候比上班還更辛苦不堪。有專家稱這是「休閒綜合症」;有評論家說現代的休閒變了味,是花錢買罪受;有醫生說這是「長假休閒綜合症」。
警惕長假休閒綜合症
是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忙、日日忙,做為平民百姓的我等「忙」着「忙」着,眼看不是「忙」成了霉豆子,就「忙」成了鹹菜乾。
長假一到,幾乎在一個瞬間廣大人民的靈魂一起出了竅,當然並不是病入膏肓的那一種「出竅」,而是神遊八極快活似神仙的那一類「自由」。這不,平日裡為了賺錢忙得焦頭爛額的人,全身的骨節像武林高手準備決一死戰般運足氣力,不為別的就為了能在長假玩他個天昏地暗;上班的日子裡連傍晚出門去散步都要考慮再三的人,早早地就從箱子底下翻出旅遊鞋套在腳下直奔旅行社而去,並且聲稱不能在外遊滿七天的旅行團一律不參加;而令人感到精神亢奮的還是在節前為了減肥,一天只吃一襾米飯、二片菜葉、三口水的人,從開始放假的那一天開始,便把家裡的全部皮帶都收起來山吃海喝,不吃他個嘴角流油、大腸塞車絕不罷休。
於是便有好事者即興斌詩一首:「長假一到大放假,大腦上網狂聊天,肚子上班吃東西,雙腳加班玩天下,雙手勞動搓麻將」。
是啊!放假了,錢算甚麼,不就是薄薄的幾張紙片兒,全家老少齊上街,不花他個揚眉吐氣、神情恍惚咱就對不起人民幣。
更有不少對「放長假」明顯帶有偏見的人,腦瓜子轉不過彎來。比如說,那些個賓館的老闆,假日還未到來的前三天就先將房價上調200%,原來一個房間只賣一百元的,改賣三百元,放假的七天裡每天一大早天濛濛亮就站在酒店賓館的大門前,笑得滿臉都是牙;再比如說,我們的導遊小姐先生們,放假的日子裡他(她)們嘴動得勤快,腿動的勤快,那心眼兒也活躍得勤快,每舉起手邊的話筒「介紹」一回,遊客們的手中總能收穫一些「價值不菲」的古董、銀器、土特產、工藝品。
國人就是這樣在「長假的快樂」中被快樂沖昏頭腦,直至快樂成一種名叫「長假休閒綜合症」的東西。這裡的長假剛過完,醫院的門診大樓裡患感冒發燒的,上吐下瀉的,失眠睡不着覺的,大腦抽筋的病人總是格外多得讓人不忍心統計。
可我們能怨國人對「長假休閒綜合症」的抵抗能力太差警惕性不夠嗎?
身為人者,之所以為人就是甚麼都怕,就不怕「快樂」。特別是老祖宗有「聖言」在先:知足就必須常樂,這放假的日子裡不樂還待何時?
當然也有一些機警的事先洞察物極必反這種危機的人,在長假裡悄悄地為自己泡上一壺好茶,或悠閒地獨自一人,或悄悄地約上三五個親朋好友有滋有味地品味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