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年4月7日河南焦作出土一批漢代文物,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將之恢復原貌。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建國60年的大日子,適逢三三四新學制亦於本學年落實,為了推動國民教育及配合新學制中通識教育科課程中特設的「現代中國」單元,本報新設相關欄目,以幫助學生全方位掌握祖國的現況及變化,及建立更全面的基礎知識,相信有助莘莘學子邁向全人發展。
今日通識主題:考古與文物保護
中國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動文物有近40萬處。20世紀90年代是政府對文物搶救保護投入最多、成效最為顯著的一個時期。期間中央財政用於文物搶救保護的專項補助經費7億元,安排文物搶救保護項目1,000餘項。2004年,西藏自治區計劃安排7,000萬元用於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對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河南少林寺進行大規模寺院整修的工作,也已於2004年2月開始進行。
文物保護工作近年來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目前,中國已參加全部4個文物保護國際公約。2002年10月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對文物轉讓和交換首次作出明確規定。2003年出台的相關法律法規有《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文物拍賣管理暫行規定》以及第一個長城保護專項規章——《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
迄今為止,內地政府有關部門評定出100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80多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對此等城市的保護,既包括對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保護,也包括對古城規劃格局、風貌特色以及傳統文化的保存。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中國古村落之多、地域分布之廣為世界罕見。此類村落自然環境保存完好,且保留大量的民間文物和鄉土藝術資料。大規模的古村落保護行動正在文物部門的規劃中。2003年11月,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村)名單,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等10個鎮和北京市門頭溝區川底下村等12個村榜上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