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信 台灣政治評論員
「行政院長」吳敦義與假釋犯江欽良同遊峇里島事件,迄十一月十日演變成吳敦義赴法院控告李文忠誹謗,這是事件的必然發展,也是台灣選舉文化使然。民進黨籍南投縣長參選人李文忠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指控吳敦義是與南投縣長李朝卿、江欽良等人赴峇里島「喬砂石利益」、「喬縣議會人事」,這種指控涉及吳敦義的政治聲譽,逼使吳敦義非告不可,偏偏李文忠提不出具體證據,只能用「秘密證人」無法出面舉證輕輕帶過,雙方鬧上法院是「台灣選舉文化常態」。
吳敦義與前科纍纍、有三十多項犯案紀錄、而且仍然假釋在身的江欽良同遊峇里島五日,無論從社會觀瞻、公眾形象都是非常不妥當,尤其吳敦義先前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現任「行政院長」,以如此「方面大員」身份與「黑道老大」交往,當然引起社會疑慮。李文忠見機不可失,攻擊火力全開,在缺乏具體人證、物證情況下,指控峇里島之行涉及「喬利益」,則是一種冒進,如今吳敦義苦無脫身之計,自然賭上烏紗帽,反將李文忠一軍,要求提出證據,否則三日內提告。
只有立場不論是非
猶太諺語說:「賣麵粉的與掃煙囪的打架,最後是打的黑白不分。」民進黨黨中央跟進,力挺李文忠到底,開除與江欽良站一邊的民進黨草屯鎮黨部主委黃文君,這是選舉利益與黨派政治,黨中央非如此做不可,否則李文忠就選不下去了。反之,馬英九以黨主席之尊,十一月八日帶着吳敦義赴南投替國民黨縣長參選人李朝卿二度站台,指控對手「抹黑」,馬英九只能如此做,否則吳敦義豈非進退失據?選舉涉及輸贏,最後只有立場而不論是非,「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訴諸對簿公堂也是唯一解決之道。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本來只是籍籍無名的密蘇里州農村子弟,後來受到民主黨「黨棍」潘德格斯特的拉拔,得以參選縣長及參議員,後來潘德格斯特涉及犯罪下入獄中,杜魯門往後參選美國副總統及總統,政敵始終在兩人關係上大作文章,幸好杜魯門潔身自愛,未涉入利益輸送,得以全身而退。民主政治就是如此,公眾人物必須受到嚴格檢驗,「用野心對抗野心」,民主政治就是「創造性的破壞」。
馬英九高舉黨務改革大旗,國民黨即將在十一月十四日全面改選中常委,「行政院長」吳敦義涉及「峇里島同遊事件」,媒體披露吳敦義也接受了江欽良的十萬元政治獻金,如此不尋常的關係,吳敦義用「更生人」、「大善人」、「兩人不熟」回應外界的批評與質疑,當然無法服眾。吳敦義控告李文忠誹謗,或可暫時找到停損點,但是正如潘德格斯特帶給杜魯門的困擾,江欽良恐怕也是吳敦義未來揮之不去的夢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