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智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環球視野:美國會推金改 應讓銀行分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1-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有分析認為,要讓納稅人免受日後不得不泵水予大機構紓困之苦,依存度太高倒不得的銀行勢必要分家。 路透社

彭博專欄作家David Reilly

 經濟大蕭條以來,美國監管當局始終極力避免發生銀行擠兌的情況。如今國會推動金融改革,卻未能處理這個舊問題的新翻版:市場擠兌的情況(runs on the market)。

 畢竟,這不就是這二年來導致金融體系和全球經濟仆倒的情況?投資人和銀行拒絕買進債券或授信,直等到政府介入,為市場護盤。國會所提的主要各版本金融改革法案,不是忽視了這個問題,就是只會讓問題重演時更加惡化。如此一來,納稅人又得面臨抉擇,該是任金融災難發展,還是又要紓困大到倒不得的企業?

雷曼倒閉惹恐慌教訓大

 大到倒不得的公司瀕於破產時,可能仍得出面,這是國會思維上的瑕疵。若不出面,投資人便會大舉撤資。市場就像大到倒不得的企業一樣,是唇齒相依的,因此會出現官方無法逆料的大撤資。這正是雷曼兄弟崩潰掀起貨幣市場基金恐慌所學到的教訓。

 銀行界和政界人士表示,他們希望建立一個容許大機構倒閉的體系,話雖如此,在不容出現「第二個雷曼」的心態下,就無法選擇任其倒閉。既然大到倒不得的企業仍然存在,下一次問題發生時,華爾街勢必又要佔盡納稅人的便宜。

 眾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 Barney Frank 和參院銀行委員會主席Christopher Dodd 所推動的法案,不足以強制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處理大到倒不得的企業,是頭痛醫痛,並不能強制這些公司縮減規模。

 Frank經委員會修訂後的提案,擬強制其他金融機構肩負倒閉同業精簡的成本;當政府不得不接管該機構時,債權人和擔保銀行要承擔損失;若某企業雖體質尚好,但有形成體系風險之虞時,監管當局有權接管。

 這些辦法都還不夠。Dodd在參院所擬的法案也未能切中要害。多數提案立意良好。金融機構應自行托撐體系,以成就獲利。若出狀況,銀行的債券投資人不該享有保障。立意雖佳,但現實未必能落實。現實是,一旦苗頭不對,投資人和法人會撤離資金,更何況已擬妥法案,未來要強制他們承受損失。

 他們不會只撤離單一機構;他們會全面撤資。若監管當局接管某家還不差的機構,他們就會對每一家機構立即存疑。若爆發這種市場擠兌,國會所提法案的防線就一舉崩潰。要務實處理這事,國會勢必要有所深思,鑑於經濟大蕭條的恐慌,政府該如何阻金銀行擠兌的狀況。

 可惜的是,存款擔保這主要工具實非務實的手段。若未能預先準備資金,大到倒不得的擔保基金是承擔不了的,就算有準備,若爆發連鎖倒閉效應,也擋不了。別忘了,政府承諾近4,000億美元的資金,只保住三家機構─美國國際集團(AIG)、房利美、房地美。

 更重要的是,任何像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所經營的保險基金,必須有美國財政部的支持,說穿了,就是納稅人的支持。但納稅人就算願意支持小銀行的存戶,也未必肯支持大銀行。

 禁止單一銀行掌握全美10%以上存款,或許才是當今經濟大蕭條後二度金改更重要的課題。不錯,這上限有時會妨礙銀行成長,迫使有的金融機構得分拆事業。銀行業者雖不滿意,但終得面對。至於業者掌握資本市場上、彼此的關係上、自有事業之間的衝突若有動搖金融體系之虞,也都應採用同樣的限制。

規模縮減可免日後大災難

 這些狀況都應排除,而唯一的辦法,就是迫令銀行縮減。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家,顯然是該做的第一步,自營事業、經紀事業、基金管理也該分家。該有所作為的是在交易所之外(over-the-counter)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全球帳面價值約達6,000兆美元。據金融局估計,美國25大銀行的前五大─摩根大通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即佔2,780兆美元。

 顯然,這些都是不容倒閉的公司,不然也得在管制下關閉。不論哪一個結果,都會掀起衍生性商品市場的擠兌,重則殃及其他債券市場。要讓納稅人免受日後不得不泵水予大機構紓困之苦,依存度太高倒不得的銀行勢必要分家。這就是金改該做的。

相關新聞
百家觀點:中國經濟實力強 退市步伐惹關注 (2009-11-27) (圖)
內地航空股前景還看油價 (2009-11-27)
環球視野:美國會推金改 應讓銀行分家 (2009-11-27) (圖)
聯合BLOG:貿易摩擦難以逼迫人民幣升值 (2009-11-27)
資本管制再抬頭 長期如此貽害無窮 (2009-11-27)
百家觀點:華爾街故態復萌 世界經濟還安全嗎? (2009-11-24) (圖)
眼光放長線 現在買進不算遲 (2009-11-24) (圖)
環球視野:東盟內需勁 投資機會多 (2009-11-24) (圖)
物業稅或是戳破中國樓市的利器 (2009-11-24)
日公債CDS大漲 圓匯快崩盤? (2009-11-24) (圖)
金管局匯思:熱錢催生資產泡沫 實體經濟難支撐 (2009-11-20) (圖)
百家觀點:認受性高 美元不易替代 (2009-11-20) (圖)
出口仍弱 人民幣難升值 (2009-11-20)
如何解讀美復甦當中的矛盾信號? (2009-11-20)
台銀行在內地可能獲「後發先機」 (2009-11-20)
百家觀點:經濟似好非好 須防「實縮虛脹」 (2009-11-17) (圖)
奧巴馬訪華 中美合作達雙贏 (2009-11-17) (圖)
減排謀共識 環保概念股受關注 (2009-11-17)
不要期望人民幣馬上重續升勢 (2009-11-17) (圖)
環球視野:美元式微成局 漸跌恐轉成崩跌 (2009-11-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智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