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12月14-16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日本。這是自從9月份日本民主黨和鳩山由紀夫上台以來中國高層首次訪日,也是習近平出任國家副主席後首次訪日。作為2009年中日互動的壓軸戲,此訪備受兩國乃至東亞輿論關注。
從這次訪問最終落實的形成和效果看,習近平短暫緊湊的日本之旅無疑是順利圓滿的:會見了天皇、首相、兩院議長、朝野政黨領袖等一應政要,主持了中國文化中心的落成儀式,參觀了北九州等。透過這些行程,習近平既闡釋了兩國關係應放眼「後金融危機時代」的戰略理念,又向日本展示一個未來中國領袖的自信、穩重和謙遜。
但是,這次訪問仍有兩個重要的細節值得深入分析,即「天皇會見」和「蔡英文訪日」兩個不大不小的「風波」。
天皇會見風波
所謂「天皇會見風波」,是日本媒體在習近平訪日期間爆炒的一則新聞,而且其吸引力大有壓過這次訪問本身的勢頭。依照日本皇室管理機構宮內廳慣例,外國政要會見天皇通常需要提前一個月敲定,但由於此次中日之間對於習近平訪日行程決定較晚,中方出於提升訪問成果意義的考量提出會見天皇。執政的民主黨和鳩山內閣因此臨時打破這一慣例,在12月10日最終確定會見安排,宮內廳雖然最終同意,但其負責人向媒體公開爆料並表達不滿,從而引發日本媒體廣泛關注。
從日本戰後民主改革確立的憲政架構來看,天皇接受政府要求禮節性出席外交活動,完全符合憲政原則和精神的要求,所謂「提前一個月的慣例」僅是出於方便天皇日程安排的「潛規則」,當然無法和憲政原則相抗衡。但此次所謂「破例」事件被媒體大肆炒作,甚至引發部分右翼勢力街頭抗議,原因何在?
這一風波的直接原因,無疑是在野的自民黨及部分極右翼勢力藉機向民主黨政權發難,攻擊其藐視天皇權威、向中國卑躬屈膝。前首相安倍晉三在此次風波中赤膊上陣,為此做了最好的註腳;原來親自民黨的媒體如《讀賣新聞》等全力炒作,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可見,這一風波其實和習近平訪日本身並無多大關係,只是外交細節無意中成為朝野糾鬥的靶子而已。
當然,中日兩國間儘管經貿合作一往無前、政治關係也漸趨良好,但兩國民眾間的心理隔閡甚至誤解、敵意由來已久、根深蒂固,也給了在野黨和右翼勢力藉機進行政治操弄以可乘之機。
蔡英文風波的緣由,其實和「天皇會見風波」如出一轍。台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能夠被安排在此時訪日,而且據日本媒體稱其住所離習近平下榻飯店僅500米,顯然是日本政壇部分親台甚或支持「台獨」勢力刻意為之。但耐人尋味的是,蔡英文最終沒能會見民主黨和鳩山內閣任何要員,可謂備受冷落,其本人也倍感失落。
頗具指標深意
這兩個細節蘊含的深意,較之原因更值得深思。
一方面,人們可以借此管窺日本政局的端倪。作為幹事長的小澤一郎在此次風波中如此強勢且高調,足見未來民主黨的內部整合和權力傳承都需從此人入手。而自民黨內原本就不乏如安倍晉三這樣的「鷹派」右翼,如今淪落為在野黨,自然不放過打中日關係牌的良機,未來這一趨勢極有可能更為明顯。此外,「天皇會見風波」也充分顯示,在民主改革60多年後的今天,「皇民情節」在日本依然頗有市場,雖然尚不足以危及其憲政民主框架。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管窺中日關係的實質。「天皇會見風波」能夠被爆炒,蔡英文訪日能得以成行,充分顯示出中日關係錯綜複雜的格局和長期經營的艱難。但兩個細節最終均得以解決則充分顯示,民主黨新政權在推進中日友好方面較之自民黨更具政治自覺性、堅定性,中日兩國高層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方面的默契和理解也更令人鼓舞。不過,與「天皇會見風波」在日本被爆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一足以激發中國民眾民族主義情緒的事件在中國被刻意「冷處理」,這一鮮明對照則顯示,中國在維護中日關係大局方面有較之日方更大的耐心和自覺。
可見,這兩個細節雖未妨礙習近平訪日的成功,但仍不失為令「天下之秋」的「梧桐一葉」,需要認真對待並深入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