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黃納禧 圖:安樂影視
《三槍拍案驚奇》在內地上映以來遭受兩極評價,輸了口碑卻贏了回響與票房,連帶原作品《血迷宮》亦成了網絡搜索熱門。老實說,張藝謀自《英雄》以來自有一套足以引起紛紜議論的「電影美學」,是故《三槍》有此評價並不甚「驚奇」,只是令人疑惑這《三槍》到底射中了什麼?
毫無保留《血迷宮》
記者也好奇地回看了科恩兄弟1984年的處女作《血迷宮》(Bloody Simple),單看故事骨幹還是覺得熟口熟面:店職員與老闆妻子偷情,老闆得悉後買兇殺人,兇手卻覬覦老闆財富而倒戈相向,結果店職員、老闆、兇手皆被槍殺,剩下在驚恐中開槍殺人的女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科恩兄弟憑此戲一舉成名,張藝謀直說欣賞電影中表達命運之荒誕感而將之重拍,取名「三槍」固之然是與電影情節相關,正如英文名「A Simple Noodles Story」中的「Simple」也是與舊作遙遙呼應,可是認真看下去,就會發現兩者之「簡單」實在無可比擬。
《血迷宮》的精妙處在於故事的黑色幽默,原本簡單的買兇殺人案件因絲毫細節的漏洞而改變了行動者與被動者各人之間的命運,老闆突然被殺,店職員無故成了幫兇,老闆妻子則認定自己將了丈夫一軍,角色命運緊緊扣在一起,也憑藉電影由頭至尾的懸疑氣氛逐步將劇情推向高潮。
張藝謀有意取《血迷宮》之理念而注入新意,可是出來的效果卻十分彆扭:他打著「喜鬧劇」的名號進入賀歲檔期,使得《三槍》前半部分充滿了喜劇、笑位元素;可是後半部卻完完全全被切割成了驚慄的一塊,這樣的過渡不但無助重現原作的面貌,對觀眾而言反而是相當突兀、難適應的。當喜劇元素與所謂的「黑色幽默」兼融起來,這更大程度上令人感覺不倫不類,而進一步所謂之「拍案驚奇」─如果勉強要與張導向來的作風扯上關係,說的可能是他物色的瑰麗場景與誇張設色的衣飾裝束,這多少為電影帶來了點中國「傳奇」味道,卻大大與原作品無由─所以他對《血迷宮》的精神面貌絕對稱得上是「毫無保留」。
射中了……
可他卻射中了。第一槍是屬於明星效應的。
《三槍》在內地於12月10日上映,短短四天已搶了高達一億票房,早一星期上映的電影如《花木蘭》等紛紛下馬;荷里活末日片《2012》亦曾掀起一波熱潮,同樣被《三槍》的勢頭迅速掩蓋;至於同日開畫的港片《風雲2》亦望塵莫及;張藝謀挾自己多年來的名聲炮製本年重頭賀歲片,莫論今次會否比《滿城盡帶黃金甲》更「媚俗」,聲望上就已先勝了一仗,而起用當紅的二人轉藝人如小沈陽、毛毛、程野等,加上趙本山客串,孫紅雷與閆妮等明星助陣,自然與當年《黃金甲》的情況一樣,能在一片謾罵聲中大火大熱。
從大明星的人海戰術,到當紅藝人的知人善任,張藝謀的市場策略能夠成功不無道理。韓寒評《三槍》只有一分,其中有半分是留給演員,說的固然是小沈陽等二人轉演員,哪怕電影前半部分的打打鬧鬧有多荒唐、與電影有多格格不入,觀眾入場依然一為看他們半摔半跌的表演模式,二為出於他們當時得令的感召力,人氣與話題「爆燈」,電影是否忠於原著、其劇情為何成了其次。
然後張導憑藉媒體的回響、炒作再開一槍。
「小品有的時候就是小品,當你做到了電影的長度,它充其量只是一個大品,依然不是電影」(韓寒語),的確,戲中很多的點子都不離春節晚會上表演的段子,也有不少觀眾認為《三槍》只是加長版的小品、或將小品意念集合而成的作品;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但張藝謀還是打出「導演有權自由選擇題材」的籌碼,並且以巡迴播映時觀眾笑得人仰馬翻作為「電影好看」的力證,結果觀眾愈鬧愈要看,情況跟《十面埋伏》、《黃金甲》異曲同工,當然,導演的腰包亦實實在在的脹了。
香港觀眾未必受落
話說回來,《三槍》中其實有不少笑點,小沈陽的娘娘腔演繹、毛毛與程野的對罵、網絡上流行的語句,還有二人轉中常見的「手絹舞」(在戲中成了「麵餅舞」),還有向西方歌舞片取經在片尾安排的集體大舞蹈,單是孫紅雷「復生」跳的霹靂舞已是賞心悅目。
可是,入場觀看當天有九成觀眾還是笑得十分勉強,這當然也包括記者本人─反之,身旁的內地朋友則笑得合不攏嘴─始終,二人轉對於香港觀眾來說十分陌生,而小沈陽亦非周潤發、周杰倫等在本地知名度極高的藝人,可以預料,瞄準香港的這一槍,注定失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