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流行音樂文化多由民間自發發展。
本港很多孩子,自小被父母安排學習演奏古典音樂樂器,長大後,音樂學院和文化中心大門為之常開。與此相反,一些「中途過檔」流行音樂的年輕人,卻沒持續進修、表演和交流的地方,令很多年輕音樂人苦無出路,但城市某些角落,原來也有人默默耕耘。副刊記者發現一班二十出頭的年輕音樂人,組織了一個年中無休、匯聚不同類型音樂和表演藝術的平台,讓年輕人尋覓音樂夢想世界。
音樂人的家 續未完旋律
「年輕音樂人需要自己的自由空間。」音樂世家出生的Ivan,自幼受中西音樂薰陶,轉玩流行音樂後卻「有志難伸」。「在香港,要找健康、適合年輕人交流、學習的流行音樂場地並不易。」他表示,青年中心基本功能不是音樂,只是為年輕人提供輔導,十時便閉門。「當年我踏進職場,下班時琴行已收工,回家練又怕騷擾人,音樂路途很孤獨。」
「我一直想建立純粹為音樂、全天候運作的音樂天地,便跟朋友組織IN House。」IN House位於葵興區工廠大廈一個單位,24小時開放給音樂老師授課及搞活動,Ivan希望延續初職人士的流行音樂生活。「年輕人練得一手好技藝,當然希望showoff(展示)。我們不時與專業音樂人搞小型音樂會,一來可讓學生實現on stage(站台)夢想,二來也可促進各類音樂人交流。」他說,要營運這千多呎的場地殊不簡單。「香港地小人多,琴行時段緊迫,而我們的場地能方便師生們使用,盡量增加他們學習及演奏機會,就算只使用一星期,我們也願意合作。我們的大門永遠為大家而開。」
平面設計師Leo自小喜愛音樂,雖然最終選擇設計專業,但卻沒放棄音樂。他說,很多年輕音樂人有很好的音樂,但卻不懂搞宣傳設計,錯失很多機會。「我在IN House認識很多這類的朋友,用自己的專長和他們合作。統一形象的門票設計、海報和多媒體廣告,便能協助他們展現特色。」
輕鬆教樂 認真學習
「上一輩的老師常說,好音樂會繞樑三日。我抬頭仰望,站立伸手已觸及課室天花板。」歌唱導師Lou是本港典型的在社區中心學習流行音樂、長大後投身教學和專業演唱的音樂人,他指社區中心、商場琴行提供的課室空間細小,影響學生歌聲的聲波折射。「學生有實力,便不願再困在琴室,因為本港商場舖樓底矮,不可能用作演奏廳。」Lou的音樂生命其實也差點終結,幸好攻讀專業音樂文憑,結識到專業音樂人才找到出路。「不是所有學生都想當職業音樂人,大部分只是自娛。但成年後,青年中心便不會接受報名,就算找老師個別教授,琴行場地細、租房時間欠彈性,學生下班時琴行已休息。」Lou回憶當年在社區中心學音樂時,一班有80多名學生,老師不能兼顧所有人,既不知自己進度,又沒有實習機會。
說到實習便當然是比賽了,對力求當歌手的學生很重要。很多進修中心搞的比賽,只針對上年紀的「金曲迷」。「一般職青要比賽,便要跑去電視台。」Lou當年苦無門路,也是靠朋友介紹才接觸到為李克勤作曲的Edmond Tsang。「我一直期望有個平台,讓年輕人接觸專業音樂人。年輕人除了要互相切磋,也要有站台和被評審的機會。」他說,IN House一類的平台,便是他那代人的夢想。「目前的學生比我當年幸福得多。雖然環境好了,但我仍常告誡他們:學任何東西都可輕鬆,包括上課,但態度必須認真。」
早出晚歸 台上覓理想
「演奏古典結他,是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我最愛追求on stage(上台演奏)的感覺。」古典結他導師Malcolm中五開始學習,受盡無數挑戰。「古典結他少人學,社區中心難以宣傳。」他說,古典結他是一種與鋼琴「平起平坐」的樂器,但學生在過程中卻難找到演奏機會。「我認為,香港需要廉價但擁有舞台感覺的練習空間。當踏進高階程度,更需要進行一對一教授,場地真令人頭痛。細小的琴房,難以讓演奏者傾心演出蕩氣迴腸的樂章。」訪問時Malcolm正為工作忙過不停。「很感恩,我還能教導幾位『夜遊人』學生。我教古典結他並非為錢,而是推廣這美妙的樂器。」
本港有90間社區會堂,而過百間社福團體搞的青年中心,亦提供音樂課程和場地。但青年人投身職場,練習音樂便要與友人合資租用band房。若要表演交流,便要參與酒吧舉辦的流行音樂活動。管弦樂以外的「非主流」樂器演奏者也生存困難,有的自發組織古典結他或手風琴隊,合資租用政府場地。雖然政府並未支援,但他們卻努力自資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