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春暉寸草古隆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02]     我要評論

張衍榮

天下名勝,舉凡有幸訪遊過的,無不僅得一面之緣,唯獨襄陽古隆中是個大大的例外,我竟在那裡三易春秋,「遊」了近千個晨昏,甚至還大難不死。我想,即使諸葛先生再「孔明」,也不可能料到一千七百多年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會有一位三起三落的偉人敢於挽狂瀾於既倒,扭轉乾坤的!無疑,作為一名被耽誤了十年的「老三屆」,我是那場戲劇性變化的受益者。當我被告知可以填報全國所有大學時,倒是還有點自知之明,不大敢去攀高枝。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恕我說句「兒也嫌母醜」的忤逆之話,在不予考慮的對象中,名列首位的正是我的母校。在人們眼中,她只是個不入流的「高師班」,而且還不知她貓在襄陽的哪個角落,畢業後的前程不過家祖之翻版:一孩子王,一冬烘耳!可是,經過又一場所謂「擴招」的戲劇性變化後,終於未能逃脫如來掌心,檔案偏偏就在招生「散集」之前,被這個「高師班」拎將去了!時耶?命耶?

 如果不是迫切需要改善生存環境,當年的那個所謂「金榜題名」,我也許就掛「榜」而去了。可是,當母校用近乎哀告求來的交通車,把我們七八級新生從襄樊火車站接到她的懷抱時,我一下驚呆了!

 正是深秋葉黃時,古道西風般的蒼涼,寒窯瓦舍般的簡陋,顯見得已是捉襟見肘了,卻還要支持「擴招」,將我們這些「棄兒」,不顧一切地收攬懷中。直覺告訴我,今生今世,我遇上了衣衫襤褸的慈母,舐犢情深的親娘!一股巨大的熱浪,裹挾着滿腹的悲愴與心酸,直從心底撲向喉頭,為母校的深恩大德,我幾乎就要落淚了!

 心潮未平,迎接新生的老師,回身指着背後一座巍巍大山說,這裡就是聞名天下的古隆中,我們現在所站的地方就是臥龍崗,諸葛亮躬耕南陽、劉玄德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我又是一驚!這一驚非同小可。

 沒有想到呵,收留我們的母校,竟享有如此一塊風水寶地!這裡是中國智慧之神橫空出世的地方,是孕育擎天國柱的基地,它曾經為古老的神州升起一顆何等耀眼的明星!它的神秘與傳奇無與倫比,不知吸引過海內外多少黃髫皓首,紅顏橙珠!羽扇綸巾、仙風道骨的先生,古往今來令多少人為之傾倒啊!那一番隆中對策,指點江山,道破天下,茅塞頓開的又何止劉備之昆仲!……是何公決策母校定址於這塊四海莫不仰慕的神奇之地?這可是興邦育材的神來之筆啊!試問,母校得天獨厚,中國大學誰堪與之比肩?此乃我等生平之大幸也!

 我和我的那些手足同窗,哪裡等得及安頓,一扔下行李,就迫不及待第一時間飛跑着撲了過去。

 古隆中群山環抱,秀美幽靜,羅貫中曾云:「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那遠道而來的十七歲琅琊少年,就是在此地「躬耕」「苦讀」,為其日後的叱咤風雲,整整磨礪了十年。

 涉過崗前半月溪,走近山門,迎面一座高大石牌坊。「古隆中」三個遒勁大字鐫刻在牌坊上。相傳,此牌坊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三門四柱,高約7米,寬9米,坊柱上刻有古代人物故事等圖案,生動逼真。牌坊兩廂,分別橫豎鐫刻着兩副楹聯。橫聯取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豎聯則摘自杜工部《蜀相》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穿過牌坊,行不到二三十米,在山道右側,便見一片低矮的耕地,此即是先生當年的躬耕之所。起敬之餘,你沒能聽見「相父」那「臣本布衣,躬耕南陽」欲報先帝殊遇的奏陳?那湮濡於《出師表》中疲憊而略顯蒼老的聲音裡,幾多哀切,幾多無奈,幾多承諾,幾多涕零?又幾多忠心,幾多深情?令後世誦讀者無不為之動容。

 走過先生的「躬耕」之地,沿坡而上,便見「武侯祠」、「三顧堂」等一班紀念性建築,其古樸端莊的風格,恰如先生的為人。

 武侯祠是祭奠憑弔之所,位於隆中山腰,是紀念諸葛亮的主體建築。始建於晉朝,代有修繕,現存為清朝康熙年間修建,1973年又進行了改建。

 祠外古樹參天,祠內庭院錯落。武侯祠共有四進三院,中院有左右廊房,大殿內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的題詞。正廳、西廳陳列着諸葛亮生平簡介,後廳則見尚未完工的孔明塑像。西側為配殿,有劉關張畫像。四個殿堂中掛滿了歷代名人題寫的匾額、詩詞和對聯等。「諸葛大名垂宇宙,萬古靈霄一羽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武侯祠裡盡是深深的敬佩,亦不無悵然若失的惋惜。

 三顧堂則是發生三顧茅廬、隆中對的傳奇之地,它位於武侯祠南側,坐落在綠樹掩映之中,是專為紀念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隆中對」而修建起來的,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清代曾兩次翻修,現存為清光緒年間式樣。

 三顧堂為一「四合院」建築,門前懸掛着兩盞古香古色的宮燈,白底黑字的「三顧堂」匾額,橫掛在大門上方。「三顧堂」兩旁廊壁上砌嵌着數十塊石碑,分別刻有隆中全景圖、諸葛亮布衣草鞋像、前後《出師表》和《隆中對》圖等。廳堂中懸掛的《三顧圖》為清代工筆畫,端詳間,劉玄德問計天下,諸葛亮指點江山的情景如在眼前。人們在敬佩諸葛亮蓋世之才的同時,內心更為他那一諾許終身的報效之情所打動:劉備給了諸葛亮什麼?年薪十萬,還是美人三千?都沒有!不過是三顧之舉,幾句暖心話罷了!可先生偏偏就看重這個,答應了劉備!這一諾,矢志不渝;這一諾,風雨兼程;這一諾,不避艱險;這一諾,夙夜憂嘆;這一諾,二十七年生命;這一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物美價廉」的中國知識分子!因此,我們能不能說諸葛亮的這一諾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隆中精神」?

 三顧堂門口有三棵參天松柏,相傳拴過劉、關、張的馬,至今仍綠葉如蓋,不僅笑迎四方遊客,更見證着諸葛亮的「隆中精神」。

 三顧堂背後是「草廬亭」,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後經多次修葺,亭上「草廬」二字係當代大書法家郭沫若所書。它倚山視谷,環境幽靜。亭旁古樹纏籐,苔蘚如昔,別有一番風光。當年諸葛亮就住在此處。站在草廬門前,人們彷彿能看見求賢若渴的劉備正拱立堂前,耐心地等待着諸葛亮午睡醒來呢!

 草廬為仿漢建築,磚木結構,建築面積463.5平方米,分兩個院落,由草堂、客房、臥室、廚房、內走廊等組成,造型古樸典雅,為遊人領略「三顧」之情的必到之處。門額上題有「草廬遺址」四字,門兩邊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

 「草廬亭」旁邊是「六角井」。「六角井」位於「三顧堂」和「草廬亭」之間的右側,據傳是當年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用水井。

 三顧堂前約100米立有一長條渾圓憨石,鐫刻着「抱膝處」三個鮮紅大字。這裡便是當年先生每自比管仲、樂毅,看雲卷雲舒,抱膝長吟,欲掛雲帆濟滄海的地方。

 後出三顧堂,攀至半山腰,有一古建築,名為野雲庵,相傳也是諸葛亮常落腳的地方。

 再往上就到了古隆中山頂。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置身其間,你的視野可東吞雲夢古澤,南撫茫茫九派,西擊巴蜀天險,北望秦嶺狼煙,而悠悠漢水就在你的腳下,「三國」勝跡之大觀,幾乎無不盡在你的眼皮子底下。這種不無意外的驚喜發現,你很可能要問,諸葛亮當年選擇此地隱居,是歷史的巧合呢,還是上蒼的安排?這,恐怕就只能作為一個神秘的「三國猜想」讓遊人們去研究了。

 在母校求學的那段時光裡,晚餐後共遊隆中,是我和年兄盧葦每日必修的功課。那個時候旅遊業尚在含苞之中,沒有圍牆,沒有籬笆,人們更沒有鑽進錢眼裡,管理員們一聽說是「師專」的學生,沒有不大開綠燈的。因此,我們天天得以揖見先生,在那裡整整免費飽遊了三年!

 寒窗不負苦讀人,而今,當年的師生,許多教有所成,學有所成,成為專家學者教授的大有人在。採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在古隆中的懷抱裡,衣衫襤褸的母校精心孕育着,幾多艱辛,幾多勞頓?又幾多春暉,幾多深情?雖說早已桃李滿天下,可我的母校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啊!

相關新聞
百家廊:春暉寸草古隆中 (2010-01-02)
琴台客聚:魔女的心澀 (2010-01-02) (圖)
翠袖乾坤:找領袖 (2010-01-02)
海闊天空:跨媒體的變!變!變! (2010-01-02)
杜亦有道:監躉之憶 (2010-01-02)
隨想國:話語權 (2010-01-02)
詩幻留形:對倒之城 (2010-01-02)
百家廊:奧賽博物館參觀有感 (2010-01-01) (圖)
翠袖乾坤:另一條星光大道 (2010-01-01)
一網打盡:i-Phone風 (2010-01-01)
琴台客聚:飛灰——記一個老好人 (2010-01-01)
生活語絲:裕仁有決策權力 (2010-01-01)
扶林晚風:緬懷業師 (2010-01-01)
寫我遊情:沙漠上的帝國 (2010-01-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