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攝:梁小島
翠華茶餐廳老闆李遠康似乎喜歡接燙手的山芋。
80年代末從蔡氏家族手中接管翠華茶餐廳,要面對家長式經營如何打破連鎖飲食大集團的挑戰;2006年,前「扒王之王」僱員、「巴士阿叔」陳乙東因在公車上與人展開罵戰,被人用手機錄影後上載網路,熱爆全城。事後老闆娘欲以死威脅,逼炒阿叔,李遠康適時出手,以「真心幫人」為念,接聘陳乙東於翠華旗下分店工作。
最新的動作,便是去年底與導演、前動畫公司意馬的創始者郝東明合作,翠華投資近8千萬港幣,製作3D動畫《Little Gobie》。這個決定難免不讓人與那部成本過億的動畫片《阿童木》比較,後者票房失利,不過是前幾個月才發生的事情。
訪問照例安排在將軍澳MCL翠華餐廳進行。因為要為動畫做宣傳,現場有其他媒體為李遠康和導演拍照。只見兩人一面食豬油包,一面飲奶茶,老友鬼鬼地坐在貼有公仔Gobie形象的玻璃窗下。一切需要強調的元素都聚齊了,那就是「香港製造」。
Made in HK是王道
和導演郝東明不同,其實李遠康對動畫並沒有顯出特別的狂熱。他能說出來的動畫作品都頗大路,但這並不妨礙他對作品質量的判斷。約兩年前,他第一次接觸到郝東明,看過對方的幾個3分鐘動畫短片,頗為吸引,最初以為有國際製作公司做幕後操手。「他(郝東明)跟我說,全部都是他自己做的,那3分鐘就花了他一層樓的價錢。當時我不相信,拍卡通片要這麼多錢。」
郝東明的老東家、前意馬國際主席高偉豪是出名漫畫迷,當年公司轉做授權動畫,令堅持原創動畫的郝東明毅然辭職。後來拿著7千萬港幣的計劃書去說服李遠康,賣點之一便是香港原創,其二是確保港產動畫能在全球上映。「如果打入國際市場,那是香港人或者說是中國人的驕傲。這是我和導演共同的目標。」李遠康說得義不容辭,但據說那是他經過1個月的考慮才做出的決定,而且他考慮更多的並不完全是電影。
「同電影的關係只是一個開始,」李遠康一邊說著,不時掃一眼身旁鏡面牆反射出的自己,「現在的趨勢是卡通形象的後產品或者說授權產品,比如文化T-shirt、公仔玩具、電子遊戲等等。後產品對我們來說,將是未來收入的重要來源。」《Little Gobie》屬如假包換的本地原創,更有利建立餐廳的健康形象。本地品牌的維護較外來的授權動畫來得容易,而品牌維護,是李遠康20多年前就開始做的事情。
搭界但不越界
李遠康還記得10幾歲時,爸爸曾問他對將來的打算,還未等他回答,父親便說,如果做飲食就好了,做事之餘可以有飯吃,有宿舍住,有一技傍身,起碼不會餓死。那是上世紀60年代,「茶餐廳」一詞還沒有出現,在他記憶中,大排檔是「街邊小檯婣」,叫冰室的地方沒有廚房,所以只賣麵包西餅、奶茶咖啡,而餐廳更是「裡面黑濛濛的,有侍應生,要收tips。」
他第一份工在上環港澳碼頭對開的「海安咖啡室」送外賣,後來還做過水吧、餅房,也進了廚房。別的工作也試過,結果去工廠待了幾天,發現自己心思還是在餐廳。
他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冰室賣的鮑魚通粉,用足量的真材實料,「鮑魚切得很厚,厚過5元硬幣,一碗通粉裡切5、6塊給你,連鮑魚湯才1元幾角。都不知道為什麼那時的鮑魚可以賣到那麼便宜。」傳達的訊息是,做人要實在。
「以前廚房的大師傅,是真的在教我們做人的規矩。」
但光有真材實料還不夠,凡是都要靠包裝。他80年代末接手翠華,似乎已深諳其道。店面裝修,聘用女侍應,為員工培訓,改善茶餐廳形象。97之後,翠華更大比例的使用電腦系統,提高落單效率同時,也豐富食品的種類。
翠華餐廳曾推出文化衫,其中一款「I Love 豬扒」因一度太受年輕人歡迎而斷市;2008年颳起「爛GAG」的風潮,更興起不少以「爛GAG」為題材的笑話書,有好事者乾脆搞出「第一屆爛GAG之王爭霸戰」,沒想到,翠華竟然在其中參了一腳,還搬出張達明做評判的噱頭。不過這些僅是曇花一現,淺嚐則止。李遠康想的始終是茶餐廳。「我一直佩服以前茶餐廳累積下來的智慧,比如為了落單要快,一個圈一個點就代表一樣東西。」其他界別的包裝形式,對於他來說,只是搭界而不是越界,香港的茶餐廳,才是獨一而無其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