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基
詩與行為藝術,開始吧!不過先旨聲明,我們的同學沒有足夠藝術水平、藝術視野、藝術品味,所以你們要有被「踩台」和「取笑」的心理準備。
藝術水平貧乏 無禮訕笑演員
本來今期打算延續上星期談及的融合生問題,但又有一件事更令筆者感慨,決定先在今期發表。話說事情是這樣的:筆者的朋友是某學校的圖書館主任,負責舉辦一些講座,擴闊同學的文藝眼界。對象是全級中三及中四學生。主題是邀請《字花》主辦的「在雲上播種─多媒體詩歌巡迴表演」。但學生在這場演出時的表現令筆者和該位朋友甚為氣結與慨嘆。
同學在笑,取笑台上的演出者,其中正在表演香港詩人飲江的詩《人皆有上帝》時,另一位肢體演繹者丸仔手執鹹魚扭曲抽搐着肥胖的肉身,作出互動式的表現手法,但同學根本不明在幹甚麼!於是無禮地訕笑。
欣賞小眾藝術 宜以小組進行
帶給同學新的藝術,要先了解同學的興趣、水平、質素、人數,當中人數最重要。新詩,在「文化沙漠」的香港,寫的人比讀的人多,更何況對中學生而言,本身已覺得高深又陌生且沉悶的文體,加上叫人哭笑不得又不明所以的crossover表演,他們覺得悶是必然的,無禮的訕笑,對他們而言也變得理所當然。剛說人數重要,因為全級觀賞的壞處是這類藝術不是全部人都愛看或有耐性看,可能連帶隊老師都覺得沉悶,偏要出席,心情已差了許多,又如何帶動全級學生去一同開啟心靈,並以藝術角度感應?不如,抽出文學班或愛文學的尖子,作工作坊式推廣和感染吧!畢竟,不是每種藝術都是大眾受落。正如很多人愛看藝術性強的王家衛電影,卻有更多人愛看較平俗的王晶作品。這批學生,該是王晶的擁護者啊!
但筆者的朋友仍樂觀地說:「無論如何,這次表演對他們來說是革新的觀賞經驗。看形體藝術、錄像影片、朗誦、高唱詩歌,他們從來無想過,詩可以這樣讀,如此澎湃而充滿可能性與想像力。」不過筆者卻一盤冷水潑過去:「如果同學從不讀詩,又如何有興趣想像詩原來可以這樣讀?可以這樣具可能性和想像力?」舉辦文藝活動時,不宜一群人,最好小組進行!適當的小組,這樣的果效可能更大。
像煲老火湯 慢工出真味
文學、藝術,不能量化,也不能大堆頭式學習,反而要像煲老火湯一樣,慢慢來,漸漸熱。一切從小處開始,得意而有趣的小處永遠會令學習變得有趣,才能進入藝術的大千世界。 ■starstarkevin@live.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