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偉
05年政改方案的結局已經說明,每當反對派綑綁在一起時,理性溫和的聲音往往被激進力量所騎劫,令政改陷入各方皆輸的負和境地。這次反對派因為「公投」而分裂,變相令到溫和力量有了活動空間,擴闊了政改的協商空間,有利政制方案獲得通過。現在溫和派既然選擇了對話協商,擺在眼前的只有兩條出路,一是提出不切實際條件,令協商破局,政制再次空轉;二是開出務實可行的建議,求同存異凝聚共識。溫和派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展現道德勇氣及政治承擔,抵住激進派的壓力,為政制發展鋪開康莊大道。
為期3個月的政改諮詢期早前正式結束,特區政府共收到4萬多份建議書,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政制前行的訴求。現時看來,政改方案獲通過的機會似較05年樂觀。一是當年反對派綑綁否決政改方案,令本港政制五年來原地踏步,已令反對派承受巨大壓力。這次市民支持政制向前走更見踴躍,加上過半數市民都認同這份方案,議員要否決方案可能要考慮民意的壓力。二是反對派因為「五區公投」而出現分裂,公民黨及社民連肆意推動「公投」的行徑,終於激起溫和派的反彈,另組「終極普選大聯盟」。由於反對派出現分裂,要再次綑綁否決政改並不容易,變相有助政改方案通過。
擺脫「公投」綑綁 擴闊協商空間
反對派心裡清楚,「公投」的目的就是不顧本港政制發展的法定程序,另搞一套。而公社肆意推動「公投」,亦不可能會支持這次政改方案。反對派中較為溫和的政團和人士,如果不想走上這一條不歸路,令政制繼續原地空轉,必須另闢新徑,打開新局。因此,反對派其他政團及一批知識分子組成了「終極普選聯盟」,表明希望尋求對話,解決分歧。這種取態明顯與「公社」一拍兩散的態度大相徑庭。本港政制發展的困局,主要在於建制與反對派之間的博弈,彼此缺乏溝通渠道。反對派一方由於摸不透底細,慣性鬥喊高價,鬥高姿態,以免示人以弱,結果令到政制發展不斷陷入破局。這次反對派中較為溫和的力量組成了「終極普選聯盟」,與「公投」劃清界線,與「公社」分道揚鑣。不僅令反對派整體上不必與違法違憲的「公投」綑綁在一起,更讓各黨派有較大空間與各方協商,求同存異尋求共識,增加了方案獲通過的機會。
事實上,參考過去經驗,反對派整體強行「綑綁」必然對民主發展不利。05年當局提出政改方案,在密室政治的操弄下,反對派議員最終綑綁否決,此役強硬派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卻令本港政制陷入停頓。事後不少反對派議員都指出,其實他們都認為方案有進步性,但由於被迫綑綁投票,斷送了本港政制的發展。反對派的強制式整合,不僅對各黨派沒有好處,反而令當局爭取反對派的妥協更加困難。動態組織理論認為,外在因素和組織結構之間的互動,以致某些組織分裂重組,是一整個有理化過程。既然反對派綑綁無助民主,分裂反而有利協商,反對派就沒有不分裂的理由。
在基本法及人大決議的框架下,任何政改方案必須得到三分二議員通過,反對派票數足以否決政改,卻無力落實任何方案。如果反對派長期採取綑綁方式表決,各方為保住道德高地,多不肯妥協,導致被激進力量所騎劫。05年時候,部分反對派議員本希望協商通過政改,但在部分議員祭出「出賣民主」的大棒下,都不敢再哼聲。溫和聲音被完全壓抑,政改方案亦難逃否決命運。殷鑑不遠,反對派每次綑綁,都意味激進力量要再次騎劫。這次社民連提出的「五區公投」,原意亦是將反對派推上否決政改的列車,反對派溫和力量這次明確抵制「公投」,等如拒絕再一次綑綁。這需要政治智慧,還需要道德勇氣。現在反對派溫和力量踏出了這樣一步,為理性對話開創條件,值得肯定。
協商條件應考慮各方接受程度
反對派這次分裂後,勢將出現「兩條路線之爭」。一條是「公社」的激進路線,以佔領道德高地為首務,認為應透過抗爭推動民主,反對與建制包括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對話。另一派則以「終極普選聯盟」為主的溫和路線,主張透過與建制的理性對話,爭取民主。從現時的民意以及輿論觀察,反對派中的務實力量明確抵制「公投」,並展現對話的善意,符合民意期望。港大最近的民調顯示,民主黨評分顯著上升,公民黨排名則插水式下跌,說明被李柱銘指「感到陌生」的民主黨,改行溫和路線得到市民認同。不過,溫和派既然有誠意開展對話,開出的條件必須顧及對方的接受範圍,否則協商無從說起。大聯盟要求中央保證2017年普選特首門檻及2020取消功能組別,作為接政政改方案的條件。且不說普選特首時的候選人門欄和功能組別的存廢,須按基本法的規定並尊重香港政制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如此複雜的問題不能在一時三刻得出結論,就說這兩項議題也已超出了這次政改諮詢的範圍,不可能放在2012選舉辦法上一併處理。將這些作為通過政改方案的前提,既不合理亦不合乎程序要求,是強人所難。
目前擺在溫和派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開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條件,從中凝聚共識,推進政制,這亦是主流民意對溫和派的期許。二是溫和派一方面希望理性對話,但又怯於激進力量的施壓,為免被他們扣上一頂頂「出賣民主」、「投降派」帽子,於是故意開出高條件,以免招人話柄。客觀而言,溫和派這種擔心並非無的放矢,民主黨在決定抵制「公投」時已受到社民連不斷的攻擊批評,幕後大佬威逼利誘,向民主黨領導層施壓叫陣。及至「終極普選聯盟」成立,亦一直受到社民連及公民黨的冷嘲熱諷,污衊批評無所不用其極。說明激進派為阻礙、中斷溫和力量的協商之路,必定會繼續向大聯盟施壓、扣帽子,流言蜚語滿天飛,因為激進派知道如果協商有成果,勢將暴露了他們「打起民主反民主」的真面目。
務實尋求共識 考驗政治承擔
因此,大聯盟不應踏入他們的圈套,為協商定下各種前提,最終令政制無法向前,各方都是輸家。現在既然溫和派有誠意談判,必須言行相稱,提出的條件符合基本法及人大的規定,配合香港的實際環境,只要在香港社會取得共識,相信中央亦會樂觀其成。當然,大聯盟難免要承受不少壓力,這將考驗其道德勇氣及政治承擔。如果為了搶佔道德高地,就堅持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那麼大聯盟的務實取態只會令人有政治謀略之感,對本港政制毫無好處,亦會受到民意的批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主發展要一步一步來走,民主的基礙要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這樣的民主制度才會穩健,這次政改方案是本港政制的一個轉捩點。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真正的領袖並非尋找共識,而是懂得創造共識。」大聯盟應理解自身對本港民主的責任,在最大範圍內求同存異,先解決2012的問題,讓民主先行一步,才不負市民重托,這樣反對派的分裂才更有價值及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