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爾硯 軍事評論員
美國是世界頭號武器出口國,其後依次是俄羅斯、德國和法國。但是西方卻通過或明或暗的手段,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從而使東南亞個別國家對中國的擔心被操縱和放大,進而增加武器的進口,讓出口國的軍火商賺了個盆滿缽盈。這些軍火出口大國得了便宜,又「嫁禍於人」,對中國橫加的指責違背事實,毫無說服力。
近日,世界著名智庫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解讀。該報告指出,世界範圍內的軍備競賽正在加速,發展中國家正在走上一條危險的軍備競賽的道路。在遭到點名的5個熱點地區中,其中兩個半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一些國家的進口武器增速達到驚人的三位數。擅長批評指責中國的某些西方媒體自然不放過這一機會,英國《金融時報》就把東南亞國家大買軍火的原因歸結為中國,認為「中國日益增長的地區實力誘發了東南亞鄰國增強他們國防採購的努力」。北京軍事觀察家認為,西方的研究機構和媒體都有自己的專長,很多報告、報道曾對世界產生過積極的影響或警示作用,理應得到尊重。但在這次分析亞洲特別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大幅增加武器進口的原因方面,卻明顯地違背了起碼的事實根據和嚴謹的說服力。
脫離實際的主觀判斷
一是因果嚴重顛倒。應該承認,近年來東南亞地區武器進口劇增是不爭的事實。如報告指出的,2005年至2009年間,馬來西亞增長的幅度達到722%,新加坡達到146%,印尼達到84%。倘若分析具體原因可謂錯綜複雜,但其實與中國並不相干。如東南亞國家之間多存在領海、領土糾紛,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有白巖礁之爭,現在也沒有徹底解決;菲律賓曾因沙馬爭端與馬來西亞斷交,雙方的爭議還處於擱置狀態;印尼和馬來西亞的軍艦去年在安巴拉海域發生對峙;泰國和柬埔寨的邊境爭端直到今天仍沒有平息。有的國家在領海、領土糾紛上態度強硬,時不時放出「狠話」、進行較勁,你買美國戰鬥機,我就購俄國戰鬥機;你引進護衛艦,我添置新潛艇。觀察家指出,東南亞國家出現持續旺盛的軍備需求,既與面臨的邊界糾紛國內壓力增大有關,也與海洋意識的覺醒有聯繫,還和有的國家進入武器更新期分不開,他們的軍備行為更多的是針對他們在該地區的同一級別的競爭對手。試圖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大量進口武器說成是針對中國,除了無視基本事實、有豐富的想像力之外,恐怕容易落下挑撥離間的嫌疑。
二是對中國的周邊外交方針的認識嚴重偏差。近些年來,中國軍方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七大提出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方針,軍事佈局更加完善,交流合作更加務實。去年胡錦濤主席訪問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中越劃清了陸地界線,馬來西亞把它的蘇—30交給中國修理,充分說明中國與周邊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家的信任在加深。即使和南海周邊的一些國家,雖然在海域的劃分、資源的開發和島嶼佔領等方面的爭論增多,甚至有發展為白熱化的趨勢,但中國宣示的仍是一貫立場和態度,解放軍也沒有展示特別行動,結果是國家間沒有發生衝突,軍隊之間的交往在增多,和平外交的效益明顯,充分顯示出中國的包容心和大國胸懷。
三是實力增強必然威脅他人的推論違反邏輯。任何國家的發展都有上升和調整的時候,但這並不能證明它對其它國家,特別是對鄰國是利好還是利空。19世紀的英國是這樣,20世紀的美國也是這樣,21世紀和平崛起的中國還是這樣。
幕後推手和贏利者不是中國
根據報告,美國仍然是去年世界頭號武器出口國,其後依次是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觀察家認為,正是一些亞洲之外大國通過或明或暗的手段,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從而使東南亞個別國家對中國的一些擔心被操縱和放大,從而增加武器的進口,讓出口國的軍火商賺了個盆滿缽盈,結果卻「嫁禍於人」。這是不是又驗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話,叫做「買家不如賣家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