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貴權說構圖、經驗和修養都直接影響拍出來的作品。
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希望能拍下具大師級水準的照片,看見專業攝影師在附近拍照,難免心癢癢跟着專家拿起相機拍照。本地沙龍攝影師黃貴權在香港拍照時,也不時吸引一些擁躉嘗試模仿。究竟他的作品有多大吸引力?在他的個人攝影展覽「綠塘搖勐—黃貴權攝影展」中,足見大師多年功力。
這次荷花攝影展覽一共展出40幅作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來分類,把荷花不同美感展現在大家眼前,大多是在近十年期間拍下來的,拍攝地點由大埔泰亨村、北京的圓明園以至京都的後宇多天皇陵,拍下不同荷花的美態,或是盛放時的燦爛多姿,或是殘荷的淡淡愁緒,都在照片裡呈現出來。黃貴權善用多重曝光手法,作品的色彩更見多變,極具立體效果,如《綠響》呈現荷花搖曳的動感,《悅冰》則透過荷花表現一份寧靜閒逸的氛圍。
「重拍後,出來的效果更有動感,顏色也有所轉變,而且有虛有實,後面的影虛化了。很難拍嗎?不,其實都是瞬間性的捕捉。經驗、修養、構圖,都會影響作品。把個人的主觀感受投射在攝影裡,我不停地拍照,有一種『禪悅』的感覺。現在我看事物有點抽象化,一棵樹是一個點而非一棵樹,山麓是線條,當我攝影時便想如何把這些元素擺得美一點。能夠引起你的聯想,跟你產生共鳴,那我就成功了。」
循着一幅又一幅的作品慢慢觀賞,讓你感覺猶如置身在荷花世界之中,足見黃貴權多年來經驗的昇華和攝影技巧的嫻熟。
構圖是關鍵所在
珠玉在前,自然吸引不少人嘗試,黃貴權說曾試過在香港公園拍攝荷花時,倏然一支鏡頭在他身旁伸出來,原來是一名年長的攝影者學着他那樣拍照,並且說:「黃醫生選的拍攝位置必定是好的。」攝影愛好者依樣畫葫蘆地拍照,但最終拍出來的效果卻不一定與他相同。
為甚麼做不到?
「他所用的鏡頭是Wide angle,我用的是長鏡頭,就算站在同一位置拍照,出來的效果是不同的。」對於自己一幅幅作品呈現出攝影技巧的精湛熟煉,他只是微微一笑置之。他說能夠拍出好的作品,最重要是構圖,其次便是經驗的累積。
「構圖很重要,重拍時你的焦點放在哪裡?我現在不時會用大光圈鏡頭,走前一步走後一步,景象已有很大的分別。不要太倚賴自動對焦,你嘗試把焦點落在物件不同位置,出來的景象都會有很大變化,那都是你的選擇,正如外國人所說的『selective focusing』。」當大家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構圖各異,黃貴權說拍出來的作品自然是大有不同。
現年78歲的黃貴權說起攝影,滔滔不絕。他在1966年跟從鄧雪峰學習攝影,原因是他自英國深造醫學回港,想到在醫院裡要面對生老病死,所以打算培養興趣,調劑身心,由此而拜師學藝。當年他經常駕車到處拍照,「以前有農村、漁村、屋村,很多景物和不同生活可以給你拍照,現在很難找了,靚景之一的沙田晨霧也沒了。」
廣泛涉獵有裨益
即使在80年代已達致專業級水平,但黃貴權也遇到了技術上的樽頸,無法再有新突破。「到了82、83年時候,已經拿過了很多獎,亦取得不少銜頭,所以之後便沒再攝影近十年,然後轉而鑽研中國書畫。」向外涉獵其他藝術,反而令他在攝影上有更多得着。
「要增加對美的感受。攝影是一門藝術,當中的『術』是易學,但『藝』的部分就相當考人。當你技術嫻熟,便要增加你對美的感應。嘗試看不同的藝術,如看國畫、西洋畫、看電影等,自然能培養對美的敏銳觸覺。」
在他眼中,攝影是易學難精,最難是能做到不斷有佳作面世。「在視覺藝術當中,沒有一種像攝影那樣,可以在短時間內有好的作品,譬如畫畫,沒有十年八年的基本功,很難畫得出有水準的作品。但這也可以是個悲劇,因為太容易有幸運成分在攝影的過程當中,讓人自以為是大師。不過,說到要持之以恆,能一直拍得出好的照片,那就真的難了。」
黃貴權近年亦多次舉辦攝影展,如去年便與周潤發在《香港印象》聯展中展出佳作。在06年退休的他坦言現時已甚少拍照,反而希望抽多點時間總結以往的作品。「到了某個年紀,想要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已經不再容易了。體力有所不逮,走路動作也比以前慢。假如能夠間中拍到一張好的照片給人家看,證明自己仍然在生,依然活躍,那已是很開心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