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藍天雲(《張愛玲:電懋劇本集》主編、影評人、電影研究員)
編按:張愛玲的一生與電影有着難以分割的關係。她愛電影,寫過影評,也當過編劇,從《不了情》到《太太萬歲》,從《小兒女》到《黛綠年華》,銀燈下莫非再是「回不去了」的蒼涼調子,那「師祖奶奶」筆尖運轉後的餘韻又是什麼?
今期「文匯園.文化觀察」欄目請來了《張愛玲:電懋劇本集》的主編藍天雲,將有關編撰劇本集的因緣、價值娓娓道來,在張愛玲這「未曾終始的文本」(張小虹語)之上又再添一筆。
張愛玲為電影編寫劇本,始於上海的文華公司,即《不了情》與《太太萬歲》。兩部影片幸運地被保存下來,現在仍看得到。遺憾的是原來的劇本已失傳,後來分別由鄭樹森與陳子善按影片繕寫出文字「劇本」出版,豐富了研究的資料。五十年代張愛玲重訪香港,結識了當時在電懋公司任製片的宋淇,因此重拾電影劇本的創作,也在香港電影歷史上,留下了跟小說不一樣的筆跡,讓我們見到她的另一種創作風貌。
半生電影緣
張愛玲為電懋編劇的時間,是在1955至1963年之間,共寫了十個劇本:《情場如戰場》(原名《情戰》)、《人財兩得》、《桃花運》、《六月新娘》、《南北一家親》、《小兒女》、《一曲難忘》、《南北喜相逢》、《紅樓夢》上、下集與《魂歸離恨天》。前面的八個劇本被拍成電影,《魂歸離恨天》劇本完成後,電懋的老闆陸運濤不幸因空難逝世,公司改組後宋淇離職,這個劇本因而擱置下來。至於《紅樓夢》上、下集,張愛玲曾多番修改,可說是最花心力的作品,可惜最後不但沒有拍成電影,就連劇本至今仍下落不明,成了張愛玲研究的一個遺憾。餘下的九個劇本,其中幾個曾被張愛玲收入文集內,或經學者勾沉而發表於雜誌中,亦有部分從未正式出版。
香港電影資料館多年努力搜集並保存了張愛玲的九個電懋劇本,可說是館中的珍寶,現在首次結集成《張愛玲:電懋劇本集》,讓研究者可以有一份較完備的參考資料之外,一般讀者亦可透過劇本集及多位作者的導讀文章,對張愛玲的文字世界,有一番新的體會。不但如此,八個被拍成電影的劇本中,《人財兩得》、《桃花運》的影片拷貝已損毀,是否能修復至可以放映,仍是未知之數;至於《一曲難忘》,則連拷貝亦已失傳。尚存的文字劇本,便可能成為了目前唯一的線索。
參差的對照
閱讀這批電懋時代的劇本,可以讓我們見到一個我們並不慣見的張愛玲。「蒼涼」、「世故」、「尖刻」、「華麗」等用來形容她的小說散文的常用詞,用在她的電懋劇本上,似乎不甚貼切了。從類型上來說,除了《小兒女》、《一曲難忘》與《魂歸離恨天》有較濃厚的文藝色彩外,其餘皆為大團圓的喜劇。故事的時代背景,除《一曲難忘》有香港淪陷的歷史背景與《魂歸離恨天》中的民初時代與中國東北背景,全都是發生在一個現代的摩登都市,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中。張愛玲選擇了編寫這些香港的故事,不難令人聯想到是她早年《傳奇》裡香港故事的延續,正如其自傳式文字《對照記》的明亮溫暖與《小團圓》的深沉冷冽,以兩種不同形式書寫的香港故事,顯示了她對同一題材所作的不同演繹。
小說世界裡的張愛玲少寫喜劇,印象中只有《琉璃瓦》與《五四遺事》兩篇。她的電懋喜劇,也許亦可視為《太太萬歲》的延續。就如《人財兩得》和《桃花運》這兩個婚姻喜劇,雖然也有她一貫描寫的無奈和妥協,但態度卻是寬厚包容而非悲涼失落。這兩部影片現已無法看到,可是光看劇本,仍然可在字裡行間感受故事與角色的荒謬、尷尬與可笑,是閱讀電影劇本時少見的經驗。
借銀燈再看伊人
一般人談論張愛玲的電懋劇本時,不外抱持以下兩種態度:一是認為電影劇本只是半製成品,有待導演、演員及其他台前幕後影人的合作,方能圓滿,因此電影劇本本身的價值並不高,無法與文學作品相提並論;一是認為當年張愛玲身處異國,無論創作與生活皆不順遂,為了經濟原因,不得不勉為其難,為商業片編寫劇本。為此不少論者以這批劇本為張愛玲創作生涯中的一件憾事,很少能就事論事,心平氣和地對劇本作深入的探討。
為此馮晞乾為劇本集寫了〈張愛玲的電懋劇本〉一文,從當年張愛玲與宋淇之間的書信裡,探究張愛玲寫作這批劇本的過程。這些書信透露了在「寫甚麼」與「怎樣寫」這兩個問題上,張愛玲其實有相當的自由。宋淇會給她建議,她亦可以提出異議,兩人在題材上可說是有商有量的。這些劇本的故事有很多來自西方的舞台劇或小說,當細節上出現文化差異時,她亦會在信內詢問宋淇,如何將之變成本地觀眾能明白的東西。此外,書信內也透露了張愛玲對票房非常緊張,擔心自己編劇的電影觀眾不受落。從這些點滴之中,可以看出張愛玲其實是非常專業的編劇,並非純粹為了糊口而勉強粗製濫造,同時亦可看到她的創作方式,有助我們對這些劇本的理解。不單如此,馮晞乾在這批書信中,亦澄清了一直以來關於《情場如戰場》、美國舞台劇《溫柔的陷阱》(The Tender Trap)與易文編導的《溫柔鄉》三者之間糾纏不清的誤解,可說是個意外驚喜。
張愛玲一生的創作其實相當多元化,除了早年讓她成名的小說與散文外,她也編劇、翻譯、做究研、寫評論,也用英文來創作,留下了豐富而多采的作品,供讀者欣賞品評。要全面了解這位作者的創作生涯,唯有從她的各種作品中探究。張愛玲的電懋劇本結集面世,正好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她與電影的半生因緣。
後記:
撰寫這篇文章時,傳來黃奇智先生逝世的消息。黃先生去年年底,在工作繁忙之餘,仍不辭辛勞,在短時間內為《張愛玲:電懋劇本集》完成了一幅張愛玲的肖像版畫,前輩對藝術的熱情,讓人感動。謹借此一角,表達對黃先生的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