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怎樣才算「識教書」?我中四時候的修女老師,是這樣教英文的。
比方要教waffle(說廢話)這生字,她先要每人用一張小廢紙,上面寫waffle,然後把廢紙搓成一團,修女親自拿起課室的字紙簍,逐行逐行走過,每人自家把紙團扔到簍裡。修女邊走邊說,我們以後作文不再說廢話。那情景今天仍歷歷在目。
又比方要教irony(諷刺)這生字,很深的概念,修女一句就解決了。在那個沒有八達通、坐巴士必須自備輔幣的年代,她說,irony,就是你身上有張五百元紙幣,但你沒法坐巴士。
想起怎樣才算懂得教書,是因為連續幾個周末上了一個密集課程,有三位風格不同的導師,學生的反應完全不同。我有時也會教一些專業課程,今次做回學生,又明白多一點學生的感受。
一般的演講培訓,都鼓勵講者多說故事,認為唯有精彩生動的故事,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真正把問題說清楚。我認為用故事去吸引學生注意力是有用的,但說了故事,不一定等於已把問題說清楚。上周末就有位男導師,做了幾十年生意,人生閱歷很豐富,說故事精彩得不得了,大家聽得很高興,笑得前仰後合,全班沒人睡覺,這很了不起。不過我回家之後,再看一遍講義,發現他講了半天故事,釐清的問題其實不多,是娛樂性高於啟發性的一課。不過看得出他也是用心教的,而且他常帶備一大袋優之良品軟硬糖果給學生提神,我很喜歡。
第二位導師只跟power point一板一眼講,這肯定是不成的了。最值得「研究」的是第三位導師,她是第一位和第二位導師的混合體,既有說故事,到重點時也會跟着power point逐一解釋,但問題是她說故事不及第一位導師精彩,powerpoint也不是講得特別好,所以初段還是有人睡覺,到後來幾節大家稔熟了,同學才進入狀態,可以說是誠意搭夠。如果只看頭一課,她就吃虧了。
所以說,方法可以學,但教書,還真是門個人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