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輝
今年香港首季整體的失業率雖然下降至4.6%,但是,15至24歲青少年的失業率卻仍然高企在9.9%,反映了現時青年就業困難的情況仍然嚴峻。
以我這個80後的青年為例,前年當我大學畢業後也經歷了一段徬徨的時間。我有大半年時間找不到全職工作,期間只能夠做臨時工和散工。根據我的同輩和同學的反映,他們儘管找到工作,但大部分都從事與修讀科目無關又或者非自己真正想發展的行業,一般都是有工就做,只是抱着騎牛搵馬的心態。由於找不到進升的階梯,香港的年青一代對前景自然更加感到渺茫。
我們的父母,多年來不辭勞苦的供書教學,一心以為我們大學畢業後會找到一份有前景的工作,然後回饋社會、回饋家庭,可是現實卻令到他們氣餒和失望。我們的上一輩這種由於「合理期望」與「現實失望」所出現的強烈反差,令年青人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這種情況若持續下去,必然會產生更多社會問題,特區政府必須要正視!
然而目前香港的就業生態,卻將年青一代推進在職貧窮的深淵。本港幾間公共企業:中電、港燈、煤氣、電盈等等,在過去都各自設有培訓中心,有完善的學徒制度,亦較重視員工的培訓。以前新入行的年青一代一旦有機會投身這些機構工作,大都可以透過機構內的培訓制度找到進升的階梯。但是近10年來,這些公共企業不斷將工程外判,不單終止了學徒制度,亦甚少提供在職培訓。在價低者得的外判制度下,一般的外判商為了降低成本,更加不會提供培訓的機會。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在職員工不但士氣低落,新入行的年青一代更感到前路茫茫,對香港及機構亳無歸屬感,而這些公共企業在缺乏充足新血的補充下,亦逐漸出現人力資源的斷層,直接影響企業效率。
政府經常強調:青年人是社會的棟樑!但試問一下,目前大部分的大學生在就業上皆出現困難,對前景更是缺乏信心,試問又怎會對社會有希望及有貢獻呢?所以,不少青年一代要求政府在制定各種經濟政策時,應該以就業為主導,尤其要關注青年的就業問題。看到出路、看到前景、看到希望,社會才有動力。故此政府應帶頭減少外判,增加公務員編制,讓有志的年青人可投身各政府機構,共同建立一支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公務員隊伍。我亦呼籲各間公共企業要負起企業社會責任,減少外判,盡快恢復學徒制度,並要為在職的員工提供培訓,讓員工找到進升的階梯。增加對企業的歸屬感,員工的生產力自然會提高,對勞資雙方都是雙贏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