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明 立法會議員
葵盛東h發生精神病患者傷人的事件,大家驚魂未定,又發生東涌天主教學校一名患思覺失調的中學生,在全校師生面前跳樓身亡的悲劇。精神病患者傷人或傷害自己的嚴重事故,近年一再在社區發生,令人關注。在沒有合適配套服務的情況下,將精神病患者置於社區,不但對居民造成無端受到傷害的威脅,對病患者,亦是重大的痛苦和危機。每次事件後,社區瀰漫恐慌和排拒情緒,加深社區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的標籤和歧視,成為精神病患者在社區康復的障礙。他們在沒有合適的治療和社區支援,又不被接納的環境下,病情可能惡化而沒被察覺,在社區埋下了一個個計時炸彈,形成惡性循環。
社區支援不足
近年精神健康服務的發展方向,茩奕z過日間康復和社區康復服務,讓病患者及早重返社區生活。要成功讓病患者融入社區獨立生活,必須有周密的計劃和社區服務配套,但政府在沒有足夠的社區支援的情況下,已先行大幅削減公立醫院的精神科病床,2009年削減400張,2010年再減393張,兩年間減少了18%的精神科病床。同期精神科社康護士數目只增加了32名。而其他配套如醫務社工、住宿服務、訓練及活動中心同樣極為不足。
過往《康復政策及服務白皮書》會評估精神病人數目、宿位和其他社區康復服務的需求,並設立目標及估計服務短缺的情況,但是2007年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檢討報告》已不再作服務規劃,現時香港的精神病患病情況、各種社區支援的短缺情況,都沒有完整數據。政府雖然表示已增加精神科服務的撥款,但是,精神健康服務的公共開支現時只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0.2%,政府也不得不承認較其他先進地區低。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很多病人回到社區後,除了每隔數月覆診數分鐘外,再沒有其他支援幫助他們康復及融入社區。
服務零散割裂
精神病患者大都是長期病患,在社區生活,由醫療、社交、住屋,以至教育、就業、經濟援助,需要的支援是多方面的,不同政府部門、不同專業須互相協調合作,才能幫助他們在社區安置下來。可是,現時的社區支援服務零散,食物及衛生局、勞工及福利局、醫管局與社署之間現有的協調機制,無法促使醫療、社會服務等系統互相協作。
民間組織、立法會議員都曾提出這些問題,而政府官員的答覆總是表示,政府「以跨專業、跨界別團隊的方式提供精神健康服務,以全方位照顧精神病患者的需要。」葵盛東h的悲劇顯示,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有傷人記錄的病人,也只有醫管局的社康護士探訪,沒有轉介社署或其他社會服務機構,接受輔導或其他支援。東涌天主教學校的事件則顯示,思覺失調的學童並不像視障、聽障等殘疾學童,有特殊教育支援。收取精神病患者的學校和老師缺乏支援,教育局既沒有提供指引或培訓,也沒有提供額外資源。在沒有社區配套服務的情況下,不論是學校、社區內的居民,或是病患者和家人,都非常無助。
政府要跟隨國際趨勢,讓精神病患者盡早返回社區生活,便必須仿效外國,大幅增加精神健康服務的政府開支,並設立精神健康局一類架構,制訂完整的政策白皮書,並協調各部門的服務,促進本港的精神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