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專欄撰稿人Tim Kelly
慢慢地,日本企業正接受併購這件事。大型銀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月初表示,備戰50億美元資金來收購一國外同行。2010年上半年,日本企業參與的併購案較上年同期增長16%。
日本從未在併購領域中成為領導國家。美國進行的交易相當於日本的10倍,中國相當於日本兩倍。在日本,併購交易仍普遍被視為失敗的象徵,通常是政治家為了保住問題企業的工作機會而促成。而且企業合併有時讓情況更糟。已破產的日航吸納Japan Air Systems導致其實力被削弱。
無論如何,企業可能都寧可捂住現金,而不願花費在收購公司資產上。東證股價指數成份股中,有超過40%以上的持有淨現金部位。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淨現金部位高達約500億美元。
不過改變還是在醞釀著。近幾個月保險類企業出現了併購活動,東芝、富士通、日立製作所和三菱電機等實力雄厚的公司也作出了整併的宣示。三井住友打算跟隨國內對手-野村控股成為全球性銀行的雄心,都證明了這一趨勢。
併購有助減少產能過剩
兩家盈利的飲品業巨頭-麒麟控股和Suntory合併談判失敗的例子說明,大型交易不一定總能達成。不過併購流行起來的理由很充分:日本人口在減少,經濟增速緩慢。併購不僅可以減少國內過剩產能,還可以擴大在國際上的規模。
消費類商品和銀行業顯然是起點。臨時工的增加扭轉了日本企業避免裁員的態度。這為企業合併後的協和作用帶來了可能。
不過日本對併購的謹慎態度可能也不是那麼糟糕的事情。企業部門握有投資所需資金,且危機顯示出資產負債表上現金充足的優勢。此外,資產價值會波動,但內部增長相對安全。
併購正開始改變日本的風貌,不過速度可能會相當緩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