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聯僑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
欠薪問題一直困擾著建造業的發展,「有汗出 無糧出」已普遍成為行業的負面標籤。建造業欠薪成災,單單今年首7個月,香港建造業總工會已處理逾一千二百萬元的欠薪,逾600名工人受影響,情況若持續,恐嚇怕新人入行。
2005年爆出的「德信事件」,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當年,德信建築有限公司轄下多個公營地盤近500名工人,包括直屬工人及分判商的工人被拖欠逾600萬元薪金。工人最終雖然能夠成功向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申請墊支,討回欠薪。但事件擾攘多時,部分工人需向法庭入稟申請公司清盤,並經歷冗長的法律程序才能「還我血汗錢」,實在對工人造成莫大的困擾及壓力。
被迫自僱喪失意外保障
除此之外,近十年建造業工程大幅萎縮,就業情況愈來愈困難,在建造業多層分判制度的背景下,工會發現不少建造業工人被迫轉為自僱人士,因而喪失了在工傷中取得一個工人應得的法定死亡賠償,直接給其家庭經濟帶來嚴重打擊。
工會為改善建造業的欠薪問題及為自僱人士爭回應得的工作意外保障,因而積極向政府及商界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多番游說後成功爭取發展局、房委會及勞工處的全力支持,並同時得到業界的認同,最終促成建造業議會於本年8月初發表《保障工人獲發工資措施指引》。
《指引》措施來自「德信事件」教訓
《指引》中針對優化業界支薪制度的措施,主要衍生自「德信事件」後,工會敦促政府在轄下工務工程地盤推出的一系列保障措施。目前政府地盤的欠薪個案明顯減少,因此工會相信,《指引》的制訂能夠有效將政府地盤的成功經驗推廣至私人地盤及小型工程,為建造業工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指引》措施包括:
總承建商可由工程費直接支付工人欠薪,而最高限額是兩個月的薪金;
承建商分判時,只找議會註冊的承包商,方便規管;
投標時,要列明分判詳情,以避免過度判上判;
採用「智能卡進出管制和記錄系統」,儲存工人僱傭合約、支薪等記錄及聘用記錄;
以銀行過數或支票支付工資,保留完整記錄,避免爭拗;
工會代表可不時巡查工地,監察支薪的情況;
每個工地需透過顧問公司委任一名勞資關係主任,監察發放工資情況。
針對建造業自僱人士缺乏合理意外保障賠償問題,《指引》亦要求承建商需要確保所有在工地工作的自僱人士均獲個人意外保險計劃承保,最低保障額為100萬元,確保自僱人士在工作期間死亡或身體嚴重傷殘可獲賠償。
只要建造業界貫徹執行《指引》措施,摒除行業的陋習,共同為工人提供合理保障,建造業的整體形象及在香港經濟中的重要性自然得以提升。否則,建造業「有汗出 無糧出」的陋習一日未除、自僱人士被剝削合理的意外保障權益,不但損害工人權益及打擊年青人的入行意慾,更會窒息建造業的健康發展,使香港的經濟發展趨向單一,最終造成勞資官三輸的局面,實非社會大眾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