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彥
未來的港深合作將更強調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大香港心態」、「蔑視大陸人眼光」早已不合時宜。回顧過去港深如何一起合作、一起發展,港人更應珍惜兩地既有的善意,藉深圳特區成立三十年之際,進一步放開懷抱,兩地共同繁榮才是應對未來來自全國甚至全球競爭的出路。
鄧小平早在1988年提出要在內地「造幾個香港」的構思。1992年初,他親臨深圳視察時再重提「造幾個香港」的問題,為港深合作奠下前提和基礎。1993年,廣東省主要領導考察深圳,正式提出深圳要搞好三個銜接,其中一個就是「與香港銜接」,深圳與香港合作已是深圳發展的基調。深圳特區今年八月成立三十年,回顧過去,香港對深圳的發展不但有她特殊的貢獻和意義,港深合作優勢互補的理念,在深圳三十年發展的基礎上,更形突出。
政府主導合作 兩地關係更緊密
港深合作在深圳特區成立三十年歷經三個發展階段:一、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以香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北上為此時合作模式的典型,香港向內地輸入大量資金、人才和商機;二、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此時期曾提出加大民間資本和市場合作,惟動力機制不足,進展有限,不過,港人北上消費成風,成為深圳此時期經濟動力一大火車頭;三、二十世紀初,乘中國「入世」之機,香港特區政府提出「類自由貿易區」構想,2003年達成《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貿易關係的安排》(CEPA)的協議,港深兩地協作層次,至此更深更緊密。
就深圳而言,香港回歸後,港深關係由原來的中英關係變為同一主權下的地區關係。兩者同為特區,一個是經濟特區,一個是特別行政區,合作模式由港英時代有限的民間拉動,到現在由政府主力推動,這三十年港深合作的確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合作過程,期間可見深圳發展和香港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CEPA便是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下的合作成果,「深港都會圈」因CEPA之便開拓了全新合作空間。除此之外,深圳發展金融業和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的最大優勢,在於毗鄰香港,她能充分借助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順勢發展,抓緊最先機遇。
港深文化相近 面臨同樣挑戰
如從文化層面觀察,綜合三十年來港深文化面貌,兩地風格相類,放眼未來,港深融合亦符合兩地文化發展趨勢。深圳特區向以機會處處的特點,吸引大量來自中國各地的外來民工到深圳闖天下。深圳多元文化表現突出,中國的東北文化、燕趙文化、荊楚文化、深圳原有的嶺南文化,以及少數民族如彊族文化和前衛的西方文化,都可在深圳找到蹤跡;亦由於這種移民人口的傾向,沒有固化的文化底蘊,反見出深圳自由開放、無拘無束的城市個性。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各地人士紛至沓來,中西文化匯聚,自由開放,這與深圳外來人口密集、全國各地文化源源不絕輸入的特點是銜接的。
再者,即使港深兩地目前面對的社會問題亦有相類性。目前有兩大問題同為兩地政府關注,一個為土地供應不足和高房價問題,一個為人口不足問題(香港人口老化,深圳本地戶籍人口短缺)。這種問題的相類性亦促使兩地政府在政策思路上增加共同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