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研究處高級經濟研究員張穎
香港作為自然形成的混合型離岸金融中心,其特點是非居民的本、外幣存貸款業務與居民的本、外幣存貸款業務以同樣的業務模式運作和管理,對非居民沒有任何特殊限制;離岸業務帳戶和在岸業務帳戶之間的資金流動及資金的出入境不受限制,高度自由化。但是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則與本身已作為其他主要國際貨幣的離岸中心有所不同:一是人民幣尚不是可全面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並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在IMF劃分的43個資本交易項目中,中國已有12個項目完全可兌換,有16個項目部分開放,但最核心的借入外債、跨境證券投資、中資機構對外貸款和直接投資等項目仍實行管制,因此人民幣在香港作為離岸貨幣的特徵並不明顯。
二是香港開展人民幣業務受到人民銀行的間接監控,這種監控是以兩地金融監管合作的方式,通過香港人民幣清算行執行實施而間接實現的。內地人民幣業務與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基本上是嚴格分離的,兩地人民幣資金的跨境流動和兌換活動受到較大限制;香港人民幣帳戶的開立和運作也仍存在一定限制;人民幣業務的品種有限、業務量較小且尚未成為離岸人民幣的集散地,因此,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仍然任重而道遠。
有效控制金融安全風險
上述特點導致迄今和未來較長時間裡,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仍需要內地根據自主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根據資本帳戶逐步開放、人民幣逐步走向全面自由兌換的進程,以及人民銀行對人民幣資金跨境流動的監管能力而步步為營,逐漸發展,以便有效控制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對國家金融安全可能帶來的風險。
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田,對內地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產生積極的互動作用;二是有助與內地人民幣利率、匯率的市場化改革產生良性互動;三是有助作為國際資本流出流入內地金融市場的「蓄水庫」和「防火牆」。
金融危機後,隨著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因本身的經濟金融問題導致政府債台高築,有關貨幣的貶值風險增加,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日益突出;同時,隨著全球經濟金融重心從以往的歐美東移至亞洲,中國金融業崛起成為必然趨勢。中國金融業崛起的重要標誌之一是要有國際化的人民幣,在目前中國已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內地外匯儲備迅速積累,人民幣對外幣值穩中趨強的背景下,中國已不失時機地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以降低世界對美元的依賴程度。
自2004年以來,香港人民幣業務範圍逐步放寬,為香港發展一個相對獨立、同時又與內地金融市場良性互動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及逐步實現人民幣的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職能奠定了基礎。今年上半年,全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達706億元,其中香港佔75%,即530億元;近三年多來,香港人民幣金融債、國債和企業債的發行額已超過400億元,將有助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發行主體和發行品種多元化,及有助人民幣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投資和儲備貨幣。
政策開放有利業務發展
近幾個月的數項政策開放則使香港人民幣業務踏上新台階。香港各金融機構已積極推出多項人民幣產品,包括與外幣匯率掛u的人民幣存款、以人民幣作為投資貨幣的存款證、保險、基金和股票等,港交所也正醞釀推出人民幣期貨產品,從而使人民幣產品多元化發展。
這顯示出,在國際上對離岸人民幣業務有較大需求,及中國政府逐步放寬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限制、進而增加有關業務供給的背景下,香港可利用本身優勢和創新能力,促進人民幣離岸市場實質意義上的先行先試、穩健發展,並對內地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產生積極的互動作用,進而有助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推進。 (四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