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黃耀明夥拍林海峰和何韻詩,在最近的一次電台拉闊中演出,他的自選主題環節挑選了三首和「日本」有關的歌,分屬八十、九十和千禧年代,甚有承傳意味。歌曲分別是周啟生的《淺草妖姬》、楊千嬅的《再見二丁目》及張敬軒的《迷失表參道》。最出乎意料卻又合乎情理的當然是《淺草妖姬》,周啟生不多名曲,這首妖艷作早已大紅,一早就該被翻唱。
今次明哥順手拈來,當然亦是實至名歸—那種媚艷在如今樂壇還有誰能玩得起?
不過這樣的編排,叫觀眾如我不禁想梳理一下香港流行樂與日本主題的關係。自八十年代起,除了歌詞往往來個日本註腳,更普遍的當然是歌曲—玉置浩二、山口百惠、中島美雪等的歌曲,早被巨星及四大天王等唱得街知巷聞,難分港日。而主題上,真正徹底把日本元素融入了歌詞的,可以說是由林夕始。由《再見二丁目》開始,他寫給楊千嬅的《如果東京不快樂》、《河童》等都有明顯的日本影子。他在電視特輯就曾說過:楊千嬅是自己的「日本主題出品」的最大用家。
那麼其他歌手的歌曲呢?陳奕迅的《黑澤明》、謝霆鋒的《羅生門》、王菲的《再見螢火蟲》等,當然還有以上談及的《迷失表參道》,及黃耀明唱過的《青春殘酷物語》及《下一站,天國》。除了電影範疇,無論是漫畫、潮流、衣著等各方面的日本元素,都有在他填寫的歌曲中不時閃現,例如陳奕迅的《富士山下》及古巨基的《大雄》等等。
而林若寧身為林夕的半個弟子,也有寫過《青山散步》等與日本相關的主題歌曲。日本主題可謂川流不息。配合音樂而言,當拍檔是于逸堯時,其詞曲都會更相融,有多一點的日本傳統音樂味道。再加上楊千嬅,這個日本鐵三角成了當代香港日本流行曲的「兵工廠」,除了必數的《再見二丁目》,還有《手信》、《花與愛麗斯》,彷彿連《電光幻影》的禪也隱現日本寺廟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