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中國人對於人物常常有一種極端的態度。同一個人,評價可以從極好變極壞,又由極壞變極好。這一方面是由於政治運動多,翻雲覆雨,標準不一。二是中國人唯上不唯實,領導人如何說,便成為評價人物的標準。
例如劉少奇,是他樹立起毛澤東思想這面旗幟的,後來貴為國家主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文革時居然可以一夜被打成叛徒、內奸和工賊,以致被迫害致死。十年後又推翻一切誣衊不實之詞,予以平反。兩個極端,反映在一位如此著名的革命領袖身上。
這是今人,至於古人,莫過於孔子了。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中,孔子被認為是一個「孔家店」的頭目,吃人禮教的總代表。他的理論和歷史作用,都被一筆抹殺了。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又成了「批林批孔」的對象,再一次被拖出來鞭屍。可是到了近年,尊孔卻達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差不多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總代表。到處提倡孔學,立銅像、建孔廟,並把孔子學說推廣到世界,其盛名一時無兩。
這是兩個突出的例子,改革開放以來,流行著「平反」,就是覺今是而昔非。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受平反的人以百萬計。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過去都評價錯了呢?不僅是政治人物,學術界、文化界的也多的是。許多人的一生就是這樣被冤枉了,不少人已經含恨而終,許多具有各種才能的人才被扼殺了、埋沒了,這種種現象值得深思。
直至今天,這種對人物的評價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情況仍然存在,只不過沒有過去「殘酷鬥爭」那樣厲害罷了。
柏楊寫《醜陋的中國人》,其中不乏發人深省的論述。更早一些的大文豪魯迅,對中國人的某些劣根性也有更深刻的發掘。如果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對這種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現象有所反省,這個社會早就進入「和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