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揚清激濁:把握「後世博」時代發展新路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12]     我要評論

楊孫西 全國政協常委

 滬港這兩個特大地區的人口GDP總量,還有融資能力,都是使之成為首屈一指的產生輻射能量的經濟體,勢必成為全球營商中心和國際機構聚集地。值得關注的是,滬港各自的競爭優勢又將在「後世博」互補與交叉中競相提高。因此,建議特區政府在「後世博」新一輪的發展規劃制定中,自覺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把握當今科技發展戰略路向,主動迎接「後世博」階段必然出現的新興產業集群,爭取達至「合作共贏」。

 不久前,史上規模最大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全球矚目之中落下了帷幕。中國人終於成功地圓了百年世博夢,更加自信地走向「後世博」時代。對於上海和中國來說,成功、精彩和難忘的世博,到底會給人們留下些什麼?香港參與上海世博會,是香港歷來參與的國際活動中,推廣工作最龐大、最全面和最持久的一次。香港持久地投入參與世博會,不僅有助在上海以至全球提升香港的形象,而且有利結合和鞏固香港與世界許多城市的聯繫。如今,全世界都在加快爭取與中國的合作發展,香港更應把握「後世博」時代發展新路向,在與內地經濟融合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上海世博會帶來巨大商機

 毋庸諱言,中國已成為全球發展較快的地區,而且是具有一定主導地位的世界市場主體之一。上海世博會提供的商機,不僅是資訊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轉移,而且牽動整個經濟結構與行業建制的轉型與變革。以維護環保理念為前提,強調人力資源最大限度的產出,以適合我國可利用土地資源稀缺特點。

 專家建議:土地供應有必要在規劃指標中設定每單位面積可提供最低的居住戶數控制、嚴格凍結高爾夫等高端少數人享用的專案用地,以及限制大面積別墅開發,保持國民經濟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可持續發展。顯而易見,走進「後世博」時代,應是研討世博宣導整體城市化、貫徹環保理念和實現科學發展新路向的時候。香港企業亦應加強自身學習與企業軟件建設,審時度勢,及時轉型,進而把握商機,規避風險,才能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實力。

「後世博」機遇輻射全中國

 上海世博會之後,上海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專家預測,在「後世博時代」,上海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迎世博這幾年的市政投入,不僅強化了上海本地的城建系統,更重要的是,它將會輻射整個長三角和珠三角,並一直延伸到中西部地區,甚至可能成為上海周邊某些區域經濟起飛的基礎。

 誠如溫家寶總理所說:「上海世博會猶如一部寫在大地上的百科全書,構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諧共榮的美好畫卷。」世博首次在中國上海舉辦,為中國開啟了通往世界的一道視窗,成為國人與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契機。與此同時,世博也像一個大櫥窗,讓世界各國透過這裡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和增進交流。通過世博會,中國近距離地學習借鏡了各國優秀文明成果,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則匯集了世界探索城市發展的共同智慧,描繪了未來城市生活的新模式,弘揚了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絕佳借鑒。

香港全方位參與上海世博

 在上海世博上,香港以此作為展示香港「最大、最集中、最有效的平台」。以「無限城市」為主題的香港館和城市最佳實踐區,吸引了逾330萬人次的客流,充分展示香港的創意和現代城市生活。而上海世博會結束後,中國館「鎮館之寶」、電子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更移師香港,百萬張門票轉眼已售罄,世博熱潮勢將在港延續。對於香港來說,全方位參與世博固然是難得的推廣機會,更重要的是,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可從上海辦世博的高起點、大氣魄和高效率中找到差距,尋求啟發,以新思維和新方略推動香港各方面的發展。

 業界人士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帶動下,長三角和珠三角將成為中國兩個最強大的經濟引擎,而分別在中國東部的上海與南部的香港,可以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創造雙贏局面。世博會成功舉辦為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合作帶來的前景與商機,在「後世博」將繼續充分顯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突破7,000萬人次參觀令整個華東旅遊文化會展產業由此在「後世博」互動推波助瀾。滬港這兩個特大地區的人口GDP總量,還有融資能力,都是使之成為首屈一指的產生輻射能量的經濟體,勢必成為全球營商中心和國際機構聚集地。值得關注的是,滬港各自的競爭優勢又將在「後世博」互補與交叉中競相提高。因此,建議特區政府在「後世博」新一輪的發展規劃制定中,自覺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把握當今科技發展戰略路向,主動迎接「後世博」階段必然出現的新興產業集群,爭取達至「合作共贏」。

相關新聞
政經人語:社福界「關愛」唱主角 防政棍抽水 (2010-11-12)
廿四味:港島選情亂 公社兩黨有陰謀 (2010-11-12)
把脈香港:建制派的話語權 (2010-11-12)
揚清激濁:把握「後世博」時代發展新路向 (2010-11-12)
別把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神秘化 (2010-11-12)
黃毓民毀黨只為扶植「選民力量」 (2010-11-12)
扁案無罪衝擊選情 (2010-11-12)
民筆聊生:制訂以「就業為本」積極扶貧政策 (2010-11-12)
明辨是非:復建居屋置安心 (2010-11-12)
把脈香港:民心我心制定「安慰老人心」的長遠政策 (2010-11-11)
廿四味:申辦亞運對香港有利 (2010-11-11)
鳴記於心:美量化寬鬆損人難利己 (2010-11-11)
回應轉變與挑戰 加強青少年支援 (2010-11-11)
與諾貝爾遺願背道而馳的和平獎 (2010-11-11)
來論:從《清明上河圖》熱展看香港國民教育 (2010-11-10)
廿四味:梁家傑迫各黨過關野心盡露 (2010-11-10)
把脈香港:《蘋果》頻頻抹黑配合反對派區選部署 (2010-11-10)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十二五」規劃與香港經濟變革的契機 (2010-11-10)
白宮借釣魚島「饑吞東洋肉」 (2010-11-10)
所謂「因言獲罪」是對劉曉波案判決的誤讀 (2010-11-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