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黃毓民毀黨只為扶植「選民力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12]     我要評論

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社民連「倒閣」鬧劇並未有因特別會員大會而結束,雖然「維園阿哥」等人「倒閣」失敗,但在投票時卻擁有4成的支持票,如果不是梁國雄最後改為支持陶君行,勝負仍是未知之數。所以,「維園阿哥」等人認為還有能力進行第二次「倒閣」,事後都堅持不退黨,正是要等待另一個有利時機。

 不少政界人士在討論這次社民連鬧劇時,最大惑不解的是何以黃毓民一手創立社民連,卻要一手將其推往分裂邊緣?整件事本來不必發展到利用會員大會投票的方式解決,因為一動用投票解決黨內爭議,不論誰勝誰負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分裂,一般政黨都避免採用這種後遺症極大的方式。何以黃毓民卻不惜大傷黨內元氣都要打倒一手扶立的陶君行呢?令人相當不解。

 另外,「倒閣派」要大張旗鼓推倒現任內閣,理由是不同意其與反對派協調,黃毓民更是每次說到此就咬牙切齒。不過,現任行委會在決定與反對派協調時,黃毓民陳偉業等人身為立法會議員,不可能沒有參與其中,如果他們堅持反對,陶君行等人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有社民連中人更指出開始時黃毓民對協調意見不大,估不到為什麼他之後卻藉此大肆攻擊行委會。由此可見,黃毓民及「倒閣派」並沒有很強的理由也沒有需要去發動這一次「倒閣」行動,他們將行為說成是路線之爭,不過是轉移視線。

黃毓民兩手扶植「選民力量」

 事實上,黃毓民發動「倒閣」的最大原因是社民連在陶君行領導下愈來愈不聽話。不要忘記,黃毓民選陶君行接班,原因是以社民連這類激進政黨,黨主席長期在一人身上,肯定會引發戀棧權位的質疑,也不利吸引憤青加入,所以選擇了在政界浮沉多年的陶君行接任主席,但在之後幾件事,例如反對派協調機制、南區補選,陶多次與黃毓民持相反意見,黃要求讓「維園阿哥」上位又被連番阻撓,加上親信陳偉業被社民連邊緣化,梁國雄又與現任領導愈走愈近,令到黃毓民開始擔心社民連已經不受控制,「當日捧得你起,今日打得你低」,於是產生了毀黨重新扶植「選民力量」,保持政治能量。

 為此,他一方面積極推動親信籌組「選民力量」,更協助他們尋找金主,鼓動支持者參與,令「選民力量」在短時間內已初具規模。另一方面,他又故意發動「倒閣」激化社民連分裂,目的就是為一大批支持者從社民連上轉移到「選民力量」。只要「選民力量」在區選中取得十來個選席,加上他及陳偉業兩個立法會議席,這樣「選民力量」不難成為另一個社民連,黃毓民毀黨造黨的目的將能達到。

 所以,近日黃毓民不斷發動手下支持者攻擊社民連,批評陶君行等現任領導已背叛了支持者,更運用他與蕭若元的關係,令社民連喉舌「香港人網」與社民連劃清界線,不再成為社民連的宣傳站。為什麼要如此?就是要全面封殺社民連,將人力資源全面轉向「選民力量」,好讓黃毓民繼續當其太上皇。在黃毓民心中不論社民連或是「選民力量」都只是其工具,當日可以成立社民連,今日可以毀了他也沒什麼可惜,對他而言唯有權力才是一切,社民連與黃毓民全面切割看來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相關新聞
政經人語:社福界「關愛」唱主角 防政棍抽水 (2010-11-12)
廿四味:港島選情亂 公社兩黨有陰謀 (2010-11-12)
把脈香港:建制派的話語權 (2010-11-12)
揚清激濁:把握「後世博」時代發展新路向 (2010-11-12)
別把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神秘化 (2010-11-12)
黃毓民毀黨只為扶植「選民力量」 (2010-11-12)
扁案無罪衝擊選情 (2010-11-12)
民筆聊生:制訂以「就業為本」積極扶貧政策 (2010-11-12)
明辨是非:復建居屋置安心 (2010-11-12)
把脈香港:民心我心制定「安慰老人心」的長遠政策 (2010-11-11)
廿四味:申辦亞運對香港有利 (2010-11-11)
鳴記於心:美量化寬鬆損人難利己 (2010-11-11)
回應轉變與挑戰 加強青少年支援 (2010-11-11)
與諾貝爾遺願背道而馳的和平獎 (2010-11-11)
來論:從《清明上河圖》熱展看香港國民教育 (2010-11-10)
廿四味:梁家傑迫各黨過關野心盡露 (2010-11-10)
把脈香港:《蘋果》頻頻抹黑配合反對派區選部署 (2010-11-10)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十二五」規劃與香港經濟變革的契機 (2010-11-10)
白宮借釣魚島「饑吞東洋肉」 (2010-11-10)
所謂「因言獲罪」是對劉曉波案判決的誤讀 (2010-11-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