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中藥聯商會理事長江俊鴻指,今年本港中藥零售行業平均加價幅度約三分之一。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偉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邱婷)本港通脹飆升,香港市民或已留意到,連每日為家人燉煲老火湯的中藥材料都已漲價約五成。內地中藥協會上月一份報告顯示,中藥採用的草本植物逾四分之一的價格在過去一年上漲五成至一倍,個別的價格漲幅更在三倍以上。本港中醫藥業界指,原料價格上升令藥材零售行業平均提價三分之一,惟中醫師為「就住市民的荷包」,不敢貿然加診金,唯有調整用藥配搭以平衡成本,冀內地有關部門出台措施壓抑炒賣現象。
每年10月至11月為內地中藥材收成的季節,往年此時中藥材採購價會相對下跌,惟今年卻異常上升。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常務委員盧鼎儒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指,適用於醫治流行疾病,例如感冒的藥材升幅最明顯。消炎用的金銀花去年從每両5元開始起價至10多元,今年初曾升至30元,現時回落至約20元,一年間相當於4倍升幅;有化痰、止咳功效的前胡亦漲價4倍。他指,今年每劑中藥的價錢平均較去年上升約一倍。
每劑藥價同比倍增
此外,補益類藥材價格亦節節上升,盧鼎儒指,太子參由去年的每両5元升至目前約25元。有趣的是,以前因黨參太貴,業界一度曾用價格便宜的太子參來替代,現時卻反過來需用黨參代替太子參,惟太子參有「補而不燥」的功效,而用黨參代替就必須減少份量,以免太燥。
價格飛漲究其原因「炒」作怪,盧鼎儒指,去年人民幣開始升值,中藥價格便已開始向上調整,加上內地政府壓抑炒樓,投機者轉而囤積、炒賣農副產品,包括中藥材,令價格不合理地飆升。香港中藥聯商會理事長江俊鴻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亦認為,除天氣異常導致產量下降外,內地越來越多農民因種植中藥材利潤太微薄而棄農去「做建設」,成為中藥材供應減少原因之一。他指,今年本港中藥零售行業平均加價約三分之一。
香港市民年初至今受累租金、食品等漲價之苦,對價格變動敏感,盧鼎儒指,部分中醫師看診加上兩劑藥原本收費150元,現時藥價不得已而起價,市民看病費用增加。不過因體恤市民的「荷包」已受本港通脹之苦,中醫師大多不會再加診金。
調整藥方平衡成本
他指,中醫師唯有利用專業知識,在藥方中作調整,以功效類似而價格相宜的藥物替代。例如以前用金銀花,現時就用土銀花代替,金銀花每両約20元,土銀花則僅需8元,但效果相當。不過,中藥零售商及中醫診所始終需要皮費,藥價上漲對經營造成壓力。
中藥材價格不僅波及用藥的病人,連帶港人「煲老火湯」習慣亦受影響。盧鼎儒指,以前20多元就可以買到一煲清補涼湯所需的湯料,現在則需要30多元,升幅達5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