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京中加學校彭建華表示,學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合作辦學的互補優勢,已形成良性循環,持續培養國際性人才。香港文匯報記者何凡 攝
走進這所位於北京東三環使館區的校園,教學樓大廳已換上喜迎聖誕的繽紛新裝。由學生精美畫作點綴的牆面,為整潔的校園平添了幾分雅致。操各種外語聊天的學生擦肩而過,令人恍如置身「小聯合國」。課堂內,學生站在電子白板前與外籍教師互動交流,卻不見傳統黑板的蹤影。歡聲笑語從階梯教室傳出,那是幼兒班學生及其家長正觀賞孩子們自導自演的節目匯演。如此豐富活潑的校園生活,確實出落於北京,它便是由港人彭建華博士創立的北京加拿大國際學校。
■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凡 北京報道
自從1997年創立中國第一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以來,彭建華一直致力於在內地打造全新模式的教學平台,融匯中西教育領域之精華。目前北京中加學校已成為教育部中學課程改革示範推廣的一道獨特風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內地院校、教師學習借鑒。
人民大會堂舉行畢業禮
彭建華說,每年與中外學子共享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畢業典禮的殊榮,是他最感欣慰的時刻。而10餘年不懈努力帶給他的最大欣喜,是該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內地課程,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合作辦學的互補優勢,已形成良性循環,持續培養國際性人才,並將教師授課的智慧結晶沉澱,積累成為學校的無形資產。
獲李鵬支持辦中加學校
回憶起建校之初,彭建華表示,自己有關中外合作辦學的理念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內地尚略顯超前,但困難往往是暫時的。1994年,他隨同時任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訪華,提出嘗試合作辦學、展開兩國文教領域深層次交融的想法,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的支持。1995年,隨著中國教育部《對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的出台,中加學校的籌備工作正式拉開帷幕,且進展順利。
尊重信仰傳統感受民俗
「學校定址北京,緣於這裡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又能接受、容納不同文化的和諧共存,這也正是設立國際學校的必要條件」。彭建華表示,該校著眼於細節,很注重對各種文化、傳統與信仰的尊重。比如,學校每一年幾乎都在「接力」歡度各個佳節的活動中度過。無論西方聖誕節,中國農曆春節,或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學生均能在活動中親身感受各國文化的民俗與寓意。
在彭建華看來,西方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創新思維及團隊精神;而內地教育往往更注重考試成績,這也造成中國學生的溝通及實踐能力較為缺乏。「知識是無限的,掌握實踐能力、應用技巧比死記硬背更重要,就如擁有一部能儲存大量號碼的手機後,最重要的是掌握手機的使用方法,難道還需要牢記所有號碼?」
課程實況上網方便預習
因此,在教學方式上,該校以電子白板取代傳統黑板,發揮師生手寫互動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並將課程實況投放於網絡,便於學生預習、複習及家長掌握教學進度。彭建華表示,這革命性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法、學校的管理模式,更拉近了家長、學生與學校三者關係。即使是在03年「非典」肆虐時期,學生返回家中,課程進度也未受影響。
他表示,下一步發展計劃著眼於內地2、3線城市。「這些城市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潛力所在,其人才需求亦將不斷增大。」他希望,通過成立新學校,能由點及面,與內地院校互相促進,彼此借鑒,助中國教育改革進程推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