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熊 全國政協委員 百家戰略智庫主席
政改方案通過之後,香港政壇呈現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之局,其中反對派出現的兩大動向和策略特別值得注意:一是反對派在9月5日的薄扶林區議會補選中「突然整合」贏得議席,同時反對派更大整合還在後面;二是反對派近期「突然加劇內訌分裂」,並高調以在政改中的分歧為掩護。反對派「突然整合」與「加劇分裂」,看似南轅北轍實則殊途同歸,實際上是以內訌分裂為掩護策略,其目的是因應普選來臨,以戰術上分化改組掩護今後戰略上的更大整合,同時擴大政治光譜,在比例代表制下奪取更多議席,以加快搶奪香港管治權。對此建制派萬勿掉以輕心,必須以加強整合和分隊出選對付反對派的兩手策略。
反對派更大整合在後面
政改方案通過之後,香港政壇呈現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之局,政黨聚散離合、內訌分化突然加劇,衍生出不少新的組織和團體,包括新民黨、地區組織C18、新民主同盟、選民力量等,田北俊和周梁淑怡則重披戰袍再統率自由黨,工聯會表明不再幫人「抬轎」而每區都要有參選團隊,西九新動力研究同專業會議合組政黨……香江政壇變化「卷不及暮雨朝雲」,反映無論反對派或建制派,都在急速調整策略,以便在2011年和2012年的四場選舉包括區議會選舉、選舉委員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立法會選舉中,取得最大的成效。
在政壇急速變化中,反對派出現的兩個重大動向和策略特別值得注意,即「突然整合」與「突然分裂」。
先說反對派的整合。反對派在9月5日的薄扶林區議會補選中「突然整合」,其他反對派全力為公民黨助選,以壓倒性得票贏得議席,這是反對派主要政黨在政改結束後,為今後爭取和鞏固「六四格局」乃至「七三格局」選舉生態,同建制派進行的第一次較量。值得建制派警惕的是,反對派薄扶林補選「突然整合」之後,更大的整合還在後面。2011年的區議會選舉比過往任何一屆都重要,原因是這場選舉是2012年區議會功能界別「超級議席」的前哨戰,以及可通過區議席擴大選委會勢力,左右2012年行政長官選情。反對派在2011年區議會選舉加快實現整合,劍指2012年區議會5席「超級議席」和覬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
建制派須未雨綢繆加強協調
香港問題的本質是爭奪管治權的問題,建制派對反對派今後更大的整合不可掉以輕心。建制派無論在2012年5席「超級議席」爭奪和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中,都要未雨綢繆,擯棄門戶之見,加強協調,實現整合,共同推舉能得到更多民意認同、能體現最大社會公約數的候選人。同時擬定計劃反制反對派政黨的「公投式」選戰口號,反制民主黨喬裝打扮以「建制式路線」撬開建制派的票倉,反制公民黨偽裝「理性路線」搶奪建制派的中間選民,反制反對派在輿論上搶佔道德高地,反制反對派「突然加劇內訌分裂」暗渡陳倉的「分進合擊」戰術。
反對派「分裂」是因應比例代表制的策略
反對派一方面「突然整合」,一方面「突然加劇內訌分裂」。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主黨發生了2002年以後最大規模的一次退黨潮,30名包括7名區議員的成員集體退黨,以「新民主同盟」名義與民主黨「分道揚鑣」。此外,社民連早先衍生出「選民力量」,內部兩股勢力內訌加劇,近日黃毓民的馬前卒任亮憲「涉嫌強姦」更令社民連加劇內鬥,但「選民力量」劍走偏鋒要在選舉中狙擊取巧已是確定無疑。
「新民主同盟」與民主黨「分裂」,當然包括許多原因,包括對政改方案的分歧、黨內領導層「大佬文化」霸權令包括「新民主同盟」在內的二梯隊上位無望等,但其中一個隱藏的目的,乃是政改方案通過後,如何善用比例代表制奪得更多議席,顯得更加重要。政改方案通過之後,無論反對派或建制派都在急速調整策略,亦與政改方案催化了比例代表制的「分隊出選」效應有關。
比例代表制以每一參選組別所得選票佔全部票數目的百分比分配議席,此一方法最早出現於瑞士,並於歐洲大陸發揚光大。比例代表制有利小黨發展,但同時容易滋生激進力量,社民連的崛起就與此關係密切。
香港回歸以來,立法會直選實施最大餘額法的比例代表制方式,用作分配各黨派所得的議席。選舉結束點票時,先會點出有效選票的總數,然後將總數除以選區議席數目,得出一個當選票數的基數。在得出當選票數基數後,開始點算由各黨派提交的候選名單的得票。得票超過基數的名單,會先得到議席。而其餘得票低於基數的名單,以及扣除基數後還有餘票的名單,則以贏得較多選票的,取得餘下議席,如此類推,直至議席全部被分配完畢。
政改方案通過後,比例代表制有利小黨發展更加明顯。2012年立法會議席由60席增加至70席,包括5個「超級區議員」議席和5個新增直選議席,都是實行比例代表制,意味著小黨以至獨立的候選人,將有更多機會在立法會選舉中突圍而出。目前《2010立法會(修訂)條例草案》已進入立法階段,選舉細節安排已逐漸明朗。一般預測,5個「超級議席」由全港一個大選區按比例代表制選出,現時五大選區的劃界不變,據傳議席分配方案,是新東、新西各9席,九東、九西各5席加上港島7席。
建制派也要考慮「分隊出選」
由於新東、新西各有9席,為爭奪新西及新東最後一兩個議席,小政團或獨立候選人可能只需100÷9即11.1%的一半,即約得票5.6%甚至更低便可成功上位。當選門檻如此之低,令有心分一杯羹者趨之若鶩,「寧為雞首,不為牛後」思潮抬頭,難怪以新東為大本營的「新民主同盟」與民主黨「分道揚鑣」。
在第一屆立法會選舉中,同屬反對派的職工盟的李卓人,與街工的梁耀忠在選舉名單組合上談不攏,雙方各自作戰,反而令兩人雙雙贏得新界西議席。這次意外對反對派啟發很大,之後反對派在新界西都分拆多張名單參選。但由於配票背後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以及各種技術上的難點,不論反對派還是建制派,要通過配票贏取最多議席並非容易。但政黨若通過分化改組,衍生出更多參選團體,就可利用比例代表制贏取最多議席。面對反對派「突然加劇內訌分裂」,實質上「分進合擊」,直取各區比例代表制最後一席,建制派也要考慮「分隊出選」。
與其他已有改組和「分隊出選」傾向的建制派比較起來,民建聯「分隊出選」更有迫切性。民建聯正在銳意革新,但舊人未去,新人也未有實力接班,陳婉嫻已退,幸好還有多個「戰將」如劉江華、蔡素玉,又有譚耀宗、葉國謙這些中流砥柱,在各政黨之中,似乎實力最強。但是當反對派「突然加劇內訌分裂」暗渡陳倉之時,當田北俊和周梁淑怡重披戰袍,葉劉淑儀和田北辰的新民黨氣勢新銳之時,民建聯考慮將新舊力量重新配備,擴大光譜,「分隊出選」,已是迫在眉睫的選舉策略選擇。
總之,建制派面對明、後年四項選舉及今後十年的雙普選採取何種策略,是心態決定狀態,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定位決定作為。「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要落實「愛國者治港」,準確地完整地理解「一國兩制」,打好選戰乃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