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本港發現第2宗超級惡菌個案。衛生防護中心再確診一宗產NDM-1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個案,患者為一名54歲印度籍女子,今年5月曾因硬腦膜下血腫在印度入院治療約3個月,其後在本月15日來港,兩日後因呼吸困難入住瑪嘉烈醫院。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患者沒有明顯的感染徵狀,相信有關細菌是寄居在她體內,細菌亦沒有擴散的跡象。
寄居印度婦體內 無擴散跡象
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病人的肛門採樣樣本驗出含有產NDM-1的腸桿菌細菌株,她曾入住的病房沒有出現爆發,家居接觸者亦沒有病徵。中心發言人表示,由於病者沒有明顯的感染徵狀,故相信有關細菌是寄居在她體內。中心的調查仍然繼續,現時該細菌沒有擴散的跡象。
今次是本港發現的第2宗產NDM-1腸桿菌科細菌個案,首宗個案發生在去年10月,涉及一名66歲男子,病人已康復。
產NDM-1腸桿菌是一種㩗,屬於衛生防護中心認定的10大超級惡菌之一,可以使碳氫黴烯類和其他滭內㩦胺抗生素如青霉素失去功效。含有產NDM-1基因的細菌通常會對多種抗菌藥物呈抗藥性,限制治療方法,並導致嚴重的臨床感染,難以治理。大部分含有產NDM-1㩗的細菌可用多粘菌素和替加環素兩種抗生素治療。
中心發言人表示,病者感染產NDM-1後,病情可能很輕微,但亦可能危及生命,嚴重甚至致命,病情需視乎身體哪一部分受感染,以及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而定。中心指正確使用抗生素及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手部衛生,對預防該細菌和交叉傳播至為重要。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表示,市民如果感染這些超級惡菌後果可大可小,他促請當局加強監察曾在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國入住醫院的入境人士,因為有關地區出現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