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曾偉龍) 自「高鐵事件」後,1980年代出生的人多了一個「80後」的標籤,被視為反政府、激進、憤世嫉俗、「麻煩製造者」等,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這批年輕人不喜歡「80後」的標籤,他們的思想和行徑亦不是傳媒所描述的「激進」、「暴力」。
高學歷入息低 難以置業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傅景華博士用「80後」及「post 80」關鍵字搜索1,339篇本地傳媒的報道,其中1,257篇為中文報道,82篇為英文報道。
研究分析發現,傳媒對「80後」的描述各異,但相同的是傳媒描述「80後」是一批擁有高學歷,但入息中位數偏低的人士,傳媒認同「80後」置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傅景華認為傳媒的描述未必正確,例如在「高鐵事件」中,媒體傾向強調部分青年衝擊鐵馬的行動,稱此為激進「80後」的行為,但根據港大的聚焦小組訪問,「80後」青年普遍不認同以暴力的方式參與社會運動,而在住屋問題上,媒體報道集中在年輕人未能置業和他們的住屋需求,但聚焦小組訪問的「80後」不滿的是,土地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另外,分析亦發現這一代年輕人較獨特的地方是,他們認為平等和公義的社會共同價值,比個人財富更重要,年輕人上街示威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沒有客觀地聆聽他們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