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聖誕與元旦剛過,歐洲大風雪及澳洲昆士蘭水災令大家印象深刻、猶有餘悸,對此專家歸咎於「拉尼娜」現象,即「厄爾尼諾」現象的反面。「厄爾尼諾」乃指太平洋東部海水變熱令氣候轉暖;「拉尼娜」則相反,是海水變冷帶來嚴寒、暴雨等徵兆,有科學家認為是大自然修正「厄爾尼諾」現象的一種方式;兩者均屬自然現象,且常交替出現,正應了「天有不測風雲」之古語。
「厄爾尼諾」大家耳熟能詳,由它引發的地球暖化、冰山消融、北極熊無處棲身……尚歷歷在目;殊不知近年來各地風雪警報頻傳,氣溫屢創新低。一下從「暖化」轉為「冷化」,老天爺的臉色確是多變。
考古研究證實,早於1萬5千年前,靠海吃飯的漁民就已經發現「厄爾尼諾」現象,鑑於海洋暖流常於聖誕前後到來,漁民便稱之為「厄爾尼諾」(聖嬰)現象,由於海水變暖令漁獲大減,漁民就趁此時期保養漁船漁具,待海洋暖流離開再出海捕魚。由此可見,雖然人類不能抗拒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但卻可掌握規律、隨機應變,及早預防及採取對策,以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除了四季變化,「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是影響全球氣候的主要變數,如今科學家已初步發現兩者的出現不是反覆無常,而是有規律可循。我們祖先自古對天文氣象、耕種節氣等研究十分重視、貢獻良多,尤其近年內地科學家更加緊對現代氣象之研究,並發現我國1998年特大洪水,甚至更早的1931年和1954年水災,以及2008年罕見雪災與去年的西南大旱都與「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交替出現有關。氣候突變帶來之災難後患無窮,直接引起糧食減產、傳染病蔓延等,甚至影響政局之穩定。過往人們較多強調「暖化」之害處,其實「冷化」亦不可小覷,寒冷令人體血栓容易形成,增加心臟病發及中風機會,呼吸道病也更易傳染;嚴寒還令居民能源消耗急增而加劇煤電短缺,交通運輸亦因風雪冰封而癱瘓,常令災區民眾陷入困境。
古語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察掌握宇宙之規律,遵循利用自然法則行事,是人類與天地和諧共存的最好方式。冀望科學家們能深入研究並掌握「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出現規律,準確預報可能出現的冰雪、洪澇、乾旱等氣候,盡早選擇適合的耐寒、耐濕、抗旱等農作物品種進行種植,「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各級政府到基層市民齊採取有力措施,做好防災救災工作,將天災對人類的損害降到最低。
經過近些年的嚴寒侵襲,有些人誤以為「地球暖化」一說不攻自破,非也,人類的過度排碳及亂伐林木等正加劇溫室效應,也令「厄爾尼諾」現象越發頻繁,可以預測「暖化」很快又重臨地球,故此保護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持久戰,永不可鬆懈。人類雖身處不同國家,但共享一個地球,冀望中外科學家齊心協力,努力探索掌握並巧妙運用大自然之規律,這樣任憑老天爺如何變臉,大家也能應付自如、從容無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