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HMV店舖。 網上圖片
湯禎兆
月前去HMV走一圈,發覺不得了,三分一的空間都在賣電子遊戲,HMV究竟在賣什麼?真的要這樣轉型嗎?
不久,我就發現這樣的指責是對HMV何其不公,它們背後的辛酸,我們又知道多少?就像指責歌手如何放棄非情歌或香港市場一樣,人家還要找飯吃的,我們又怎能要求他們永遠不變?市場越來越單一,我們也有責任—HMV若不賣電子遊戲,整體收益肯定會直線下滑。暫時香港還沒有人深入去調查HMV的營運有沒有問題,但原來早於五年前,美國的HMV已全面關閉。受不住互聯網下載的衝擊,越來越少人買CD己屬鐵一般的事實,更不可能是在定價比較高的HMV買唱碟,於是美國HMV已一早撤場。
英國的Guardian報道,英國的HMV同樣面臨收益下滑的問題,即將會關掉達四十間分店,每十間會倒閉一間。導火線據說是聖誕的收益不濟,以及天氣不佳(沒錯,就是累及港童的那一場大雪),還有網上合法(Amazon)及非法下載的競爭等。我還未察覺香港的HMV走下坡—除了出現賣電子遊戲的現象外,一切好像仍算風平浪靜。不過網絡的影響乃全球化的事宜,更甚是香港和內地盜版更盛,它將如何自處?
其實,英國HMV雖然經歷一場風雪,但整體總收入並沒有虧損,這也解釋到為何HMV不是全面倒閉。另外,HMV在決策上也有增有減,增加的就是救亡的行動,例如他們會與音樂會合作,亦會舉辦多點舖外活動,參加者還能在其後的專輯發售時,得到折扣。這些聽上去都有一定的吸引力。可惜香港的音樂文化不算很流行,而家中娛樂(Home Entertainment,外國人多買碟回家看)亦不盛行—看百事達當年倒閉就知道了,反而屋h的小型租碟舖仍站得穩。HMV要變型是遲早的事,若能效法英國的方式,還能促進及推廣香港的音樂會風氣,那麼賣少一點遊戲,應該也可以逢凶化吉。我們都不願看到賣碟賣雜誌的外國大舖,有朝一天在香港銷聲匿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