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孫立堅
近來,內外市場都在關注和揣摩中國央行是否進入了加息的通道。因為從學理上講,連續加息會增強市場對資金成本上升的預期,從而會減少長期貸款的需求,進而影響到企業整體的投資規模。顯然,從「投資渠道」上因為未來需求減少,工業生產的原材料價格會降低,所以,成本推動型的通脹水平就會大大緩解,由此就會對現在通脹預期產生積極的抑制作用。
我認為連續加息,在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和我們現在所處的特殊的外部環境約束下,都無法讓它順理「成章」:首先,打開加息通道並不能阻礙今天歐美寬鬆貨幣政策所加劇的輸入性通脹對中國經濟的負面衝擊作用。加息在抑制負利率問題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是否能抑制通脹預期還很難判斷。中國今天人均收入落後於發達國家的現狀決定我們投資致富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而消費能量推動物價上漲的動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連續加息遏制了市場投資的動力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人均收入增長的源頭),那麼大眾流動性追求金融財富的願望會更旺。
第二,打開加息通道,並且像某些專家所建議的那樣採取非對稱加息,從而縮小銀行機構的利差,那麼,銀行的信貸能力和質量都會受到數量控制和收益縮小的雙重打壓,缺乏信貸能力的銀行業對中國這樣一個需要完成原始財富積累(企業投資主導)的國家而言,比起股市來講將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作用。儘管企業的融資成本沒有多大的變化,但是銀行靠量補價的做法反而會讓緊縮的貨幣政策失效,而把銀行管死,造成銀行業績下滑,也會嚴重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的軟著陸效果。另外,今天處於壟斷地位的銀行業未來轉嫁存款成本的能力不容小視,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銀行業一管就「死」,而一放又會出「亂」的現象。
中國承擔的風險不能忽視
第三,打開加息通道,尤其是金融發展深度比我們強大的發達國家還沒有開通加息渠道的時候,中國承擔的風險不能忽視。雖然從資本賬戶上我們可以不要過於擔心「套息」游資大量的「侵入」,但是,套息的方式會有多種多樣,比如,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們以投資為主導的內在發展動力,於是,海外游資綁架中國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農產品和大宗商品市場,靠提價搭中國經濟增長的便車賺錢,而在他們眼裡加息只不過是中國經濟過熱的表現而已。除了這種間接式的套息方式以外,那麼,通過經常帳戶(外在形式可能表現為貿易或直接投資的順差加大)和地下渠道進來的熱錢也會讓我們除了「對沖」之外沒有其它更好的應付方式。而對沖的結果就是好壞細胞一起殺。最近,企業間通過各種業務方式進行的信貸運作較為活躍,這也是高息套利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判斷,中國央行不會通過連續加息的做法來改變市場對通脹的預期,尤其是中國貨幣市場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進程還遠遠沒有結束,中國經濟又處在不斷發展的通道上,若以「雙率」為主導的政策手段作為調節通脹的工具,一定會出現像我上面所闡述的結果那樣,弊多利少。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後加息還是會根據負利率程度和市場的承受能力來靈活調整,數量調整還是在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的發展狀況下所不得不採用的應對通脹的次優做法。但是,在中國貨幣政策不斷強化調控物價力度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它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副作用!不能出現泡沫被擠了,而中國經濟的市場活力更被擠掉的結局! (摘自孫立堅個人網誌,本報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