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近年日本教育制度商業化,家長儼如學校顧客,老師必須凡事「以客為先」,造成家長的要求越趨離譜和過分,被傳媒稱為「怪獸家長」。圖為日本學童入學。 資料圖片
上年12月,歐洲的一場大風雪癱瘓英國倫敦希斯路機場,準備返港過聖誕節的留學生被迫滯留當地,當中不少人接受傳媒訪問時只懂埋怨有關當局辦事不力,更誇張地指自己的處境猶如置身戰場、難民營或第三世界國家,部分身在香港的家長亦聲淚俱下,多次要求港府派包機把學生接回港。這些家長和學生的行徑受到社會輿論的質疑和批評。有人認為,香港所以出現「港孩」,是拜這群家長過度溺愛所賜。
1.家境富裕 物質豐富
正如上文所述,「港孩」成長於中產家庭,因為家長經濟能力許可,他們自小生活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以為無論想得到任何東西,父母必定答允購買,從來不會反省這些要求是否合理,更不知「唔辛苦點得世間財」的道理。
早前本地環保團體「地球之友」的調查顯示,在來自10所學校的逾千名高小和初中受訪者中,超過8成至少擁有一部遊戲機,平均每人擁有接近3部,甚至有人表示自己擁有超過10部遊戲機。專家分析,家長動輒花千元購買遊戲機去討孩子歡心,其實是在推波助瀾,令子女沉迷物質消費,不懂珍惜所有,長大後容易變成「大花筒」。
2.傭工照料 毋須自理
不少「港孩」擁有家傭照顧。由於家傭不敢逆小主人的意思,凡事體貼入微,「港孩」不用自己操心,每日的衣、食、住、行都有專人打理,毫無機會接觸家務,導致自理能力偏低,做任何事都依賴別人完成或需有人從旁協助,例子包括不懂綁鞋帶、洗澡/洗頭、換/穿衣服、煮食/燒水、自行進食有骨食物、剪指甲和便後清潔等。
事實上,早前有機構進行的調查便發現,在受訪的逾650名育有5至16歲子女的本地家長中,近9成人聘請外傭照顧子女,當中5成表示子女未能獨自用餐、梳洗及更換衣服,8成指子女需在陪伴下完成功課及收拾玩具,只有3成人表示子女能自己收拾書包。然而,不少家長對眼前問題視若無睹,近6成家長用「非常好」及「良好」形容子女的自理能力。
有兒童心理學家說,不少父母以為子女不懂洗澡、綁鞋帶和煮飯是小事,認為最重要是他們將來賺到錢,但其實自理能力低會直接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及自我形象低落,若不及時矯正這些偏差行為,會對其學業及身心發展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
3.只求分數 名校為本
有人認為,受到香港教育制度影響,學生從小面對升小、升中和升大的3件人生大事,由於分數是決定好壞的關鍵,家長無不緊張子女的成績,為保證他們升上名校、前程似錦,補習班和興趣班等擠滿時間表。久而久之,孩子過分專注學業,無暇學習生活技巧以及待人接物之道,變成「高分低能」。
4.數代單傳 萬千寵愛
香港的出生率近年持續下降,很多本地家庭奉行「一個起、兩個止」的生育原則,子女變得矜貴。他們不但自我中心,而且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別人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