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文人筆下的郯城大地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地震的「傷痕」。  網上圖片

戴永夏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1668年7月25日晚8時),我國山東南部的沂河、沭河流域發生一起8.5級的大地震。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發生在大陸東部的最大一次地震,震中在臨沂、臨沭、郯城交界處,震源深度為40公里,極震區的烈度為12度。這次地震除在臨沂、郯城、莒縣等地和山東大部分地區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外,還波及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蘇、陝西、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等十幾個省及中國東部海域,遠及朝鮮一帶。有文字記載的受災地區達400餘州縣,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死亡5萬多人(當時全國人口不到1億)。因為它造成的災難世所罕見,所以歷史上稱這次地震為「曠古奇災」。

 對於這次大地震的災情,各地誌書有不少記載。一些文人學者也極為關注,他們或親身經歷,或實地查訪,將所見所聞寫進自己的作品中,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資料。

 較全面地反映這次大地震的,是清代詩人兼書畫家彭孫貽。地震發生時,他正路經離郯城不遠的泰安,住在旅店中。事後,他採訪了大量真實材料,將山東各地的災情分別寫進他的《客舍偶聞》一書中。他對震中郯城的災情是這樣寫的:

 地震聲若轟雷,勢如覆舟。城內四關六百餘戶盡倒,死者百餘,城垛全坍,周圍坼裂,城樓傾盡,城門壓塞,自夜徹旦,響震不止。監倉衙庫無存,煙灶俱絕,暴雨烈日,官民露宿無依。馬頭集為通商辦課所賴,商賈雜處,房屋盡塌,壓死男婦千餘。四郊地裂,穴湧沙泉,河水橫溢,人民流散……郯城李家莊一鎮並陷,凡數千家。

 寥寥數語,就把地震的巨大聲勢和震後郯城牆倒屋塌、地裂泉湧、河水暴漲、百姓罹難的悲慘情景寫了出來,令人讀之不勝震驚。此外,他還把在旅店中遭遇地震的驚險情景寫在《夜宿杜家廟作》一詩中:

 ……杜家廟南鳥欲棲,客子初眠驢夜嘶。大聲搖撼夢翻側,土床撲刺茅茨泥。主人叫呼客盡出,捫衣跣足褲倒提。砉然重簸蕩,狂走鳴犬雞。排牆倒瓦聲,奔迸塵目迷……

 另一位真實反映郯城地震的是康熙進士、當時任郯城知縣的馮可參。他在《災民歌》中,首先寫了地震時山崩地裂、天昏地慘的可怕景象:

 郯城野老沿鄉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或如奔馬走危坡,或如巨浪搖輕軸。忽然遍地湧沙泉,忽然頃刻皆乾沒。開縫裂坼陷深坑,斜顫傾欹難駐足。陰風颯颯鬼神號,地慘天昏蒙黑霧。

 接著,又寫了地震中百姓逃生的淒慘境況:

 逃生走死亂紛紛,相呼相喚相馳逐。舉頭不見眼前人,舉頭不見當時屋。蓋藏委積一時起,斷折傷殘嗟滿目。頹垣敗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幾村存。少女黃昏悲獨宿,老嫗白首撫孤孫。夜夜陰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積屍腐臭無棺殮,半就編蘆入塚墦。結席安篷皆野處,陰愁霖潦晴愁暑。幾許伶仃泣路旁,身無歸家家無主。老夫四顧少親人,舉爨誰人汲沙渚。妻孥寂寂葬荒丘,泣向廚中自蒸黍。 

  大震讓百姓紛紛奔逃,然而能僥倖活下來的卻無家可歸,妻離子散。他們眼前的世界是「頹垣敗壁遍荒村」,「 積屍腐臭無棺殮」。舊的災難已讓他們不堪重負,而新的災難又降臨到他們頭上。作者最後寫道:更苦霪雨不停休,滿陌秋田水漲流。今年二麥充官稅,明年割肉到心頭。嗟乎哉,漫自猜。天災何事薦相摧,愁眉長鎖幾時開。先時自謂災方過,誰知災後病還來。恨不當時同日死,於今病死有誰哀。

 他們原以為震後災難就停止了,沒想到澇災又接踵而來。秋收已經無望,而麥季收的一點麥子又要繳納官稅,這讓人像割心上肉一樣疼痛難忍。緊接著,瘟疫又流行,這更讓人沒了活路。這樣想來,真不如地震時大家一同死了,如今病死又有誰可憐呢?這裡,詩人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封建社會的貪官污吏。大災面前,他們不但不很好地救災,還用苛捐雜稅加重百姓負擔。顯然,「人禍」也是一種可怕的災難。

 還有一位大作家蒲松齡,他也親身經歷了這次地震。那天晚上,他正在家鄉長山縣(即今鄒平縣,也是重災區)表兄李篤之家做客,兩人秉燭喝酒時,地震發生了。他在《地震》一文中,首先生動地描寫了他的親身經歷:   

 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僕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

 接著,他又寫了他所聽到的一些地方的震情:「後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對此他深有感觸地說:「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跟蒲松齡一樣關注這次大地震的,還有一位清代大文學家朱彝尊。康熙七年,他正在山東巡撫劉芳躅處做幕僚。面對郯城大地震造成的慘重災難,他在《地震詩》中沉痛地寫道:「軸連年震,沂州接莒州。春農千里旱,野哭萬家愁。 鴻雁驚難定,蛟龍斗未休。更聞城郭外,蜃氣接重樓。」

 詩中,詩人以高度概括凝煉的字句,寫出了沂州等地連年遭遇地震、旱災的不幸歷史,以及天災所造成的「野苦萬家愁」的悲慘景象,從中也反映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還有些詩文,所反映的災情也令人觸目驚心,聞之膽戰。如「山崩萃落石,海潮嘯匯川。畎田禾陷坎,星宿夜隕遷」(毛干霄:《地震篇》);「傳聞山東禍尤烈,郯城平原屍如麻。前月經天垂太白,邇來白毛生一尺」(邵長蘅:《地震行》)……這些真實的災情紀錄,有利於我們認識歷史,也能幫助我們審視今天。在頻發的天災面前,人類也應該深長反思:我們究竟應怎樣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少受大自然的報復,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生存坐標?

相關新聞
我的優質生活系列(四) (圖)
走入醫院 欣賞歷史建築 使用先進科技 (圖)
藝術家筆下的西域風光 (圖)
西行漫記——王守清作品展
天馬行空的設計也能變商機 (圖)
歷史與空間:奏摺曲直與社會環境 (圖)
生活點滴:諦聽春之聲 (圖)
豆棚閒話:老年人的寫作 (圖)
古典瞬間:文人筆下的郯城大地震 (圖)
百家廊:「免費文化大餐」如何吸引更多人赴宴 (圖)
翠袖乾坤:福島核電惡夢成真
海闊天空:以終為始
琴台客聚:女王成了書蟲 (圖)
生活語絲:大庸與張家界
思旋天地:同聲同氣
詩幻留形:香港作家赴台交流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