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爾事件發生接近25年,適逢日本福島縣核事故遲遲未解。這兩件事故不獨是科技史上的大危機,也是政治上舉足輕重的大事件,勢將成為人類思潮的重要分水嶺。
1989年蘇聯解體,不少人認為是經濟政策失敗所致。但正如前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所言,切核事故的作用可能還要較深。這不得不聯繫到戈爾巴喬夫當初隱瞞核事故的錯誤做法。切核事故於1986年4月26日發生,當局緊急派員前往應對,但一直向公眾秘而不宣,直至瑞典核電站發現異常高水平輻射,當局才宣布出現核意外。到了5月14日,戈爾巴喬夫才首次公開評論切核事件。
核災難和政治關係密不可分,也和社會思潮息息相關。從切核發生至今的25年間,各國一直在反省切核為人類留下的深刻教訓。歸納起來,可分為兩種意見。一種是以科學家為主導的科技派,多從科技、醫學、生態、社會和經濟之角度審視災難之後果;另一派是人文學派,著重從心理學、哲學和道德倫理層面剖析問題。
科技派認為核能發電不可取代,但可藉改進完善提高安全;人文學派認為災難一旦爆發,可導致全人類滅頂。切核事故後,人文派一度獲勝,但隨著能源短缺、溫室效應等議題主導21世紀,主張發展核電的聲音又重新佔了上風。福核之後,這個天秤大概又得重置。 ■張啟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