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海佩春 半世紀煉成 德國媳婦的中國見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周日下午尖沙咀商務印書館演講廳,台下的幾十位中國讀者不時被德國人海佩春(Petra Haering-Kuan)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這位《德國媳婦中國家》的作者,操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講述著她與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奇特情緣。坐在她身旁的是其中國丈夫,就是國際出名的德國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榮休教授關愚謙,他偶爾也忍不住插嘴,或為自己「平反」,或為太太「造勢」,更讓在場者被這段相守了40多年的「中德情」所感動。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德國媳婦中國家》厚達近400頁紙,回憶了海佩春和關愚謙的相識和相愛的過程,但又不止於愛情。她見證的是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社會的逐步進步開放,以及親情友情又如何因外在環境的改變或緊緊維繫或備受考驗。這書是在原德國版的基礎上修改和翻譯而來,在德國已是暢銷書,但海佩春在中文版的寫作上則投入了近3年的心血。「我沒算過有多少字,但用中文寫作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海佩春的眼睛是深棕色,後來她把頭髮也染成了黑色,加上她的說話和衣飾,幾乎和普通的中國人無異。

 她喜歡別人叫她佩春,這個極富中國味道的名字多少能看出她對中國文化的接受程度。作為出生在北德小鎮一個基督教保守家庭的德國女孩,幾十年後接觸到了中國的佛教,回想起自己和中國的種種聯繫,不得不對「命」感慨起來。她最愛說的,是她少女時代曾許下的心願:一定要嫁給一個黑頭髮的男人!「但我那時候心裡想的是意大利人或者西班牙人,我還為此學過一段時間的西班牙文。」那時中國於她,正好是報紙和電視裡不斷提及的正發生著「文化大革命」的「混亂而吵鬧」的陌生地方,她生活的小鎮更是難得見到亞洲人的面孔。而當她決定要走進中國家庭並成為其一分子時,她的母親突然想起一段遙遠的舊事:佩春剛出生時得了黃疸病,因而她的皮膚顏色比一般的德國嬰兒黃,結果令她的父親忍不住發出「天哪,怎麼會是個中國孩子!」的驚呼,把母親氣得半死。「還有,我一喝牛奶就會吐,也不太愛吃肉,所以從小身體瘦弱又多病,後來卻愛上了喝豆漿,中國菜也正合我的胃口,現在總在想著怎樣減肥。」

沒有精力在乎細節的不同

 佩春是在一個德國同學的生日聚會上認識關愚謙的,關愚謙講著一口流利英語,會跳探戈和拉小提琴,加上他高大的身材和「穿著漂亮的衣服」,和她印象中只穿「藍麻衣」的中國人有天壤之別,這一下子讓才20歲的她墮入情網。「我到現在還記得他當時穿的衣服,一件純白色的圓領毛衣,灰色的西裝褲,很帥!」「但我家在東德和西德都有親人,他們都堅決反對我和愚謙交往。」德國的法定成年是21歲,就在佩春21歲生日的那個早上,她毅然收拾好行李,跟家人說了再見,已有固定工作的她就在漢堡過起了獨立生活。「把我們全家人嚇個半死。」結果卻被識大局的中國男朋友給「遣送」了回來,這成為她與家人和解的分水嶺事件。

 不僅如此,她怎麼也想不到,這位中國男人後來徹底的改變了她的生活。關愚謙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建國不久曾為中央財政部的蘇聯經濟專家做翻譯,但「文革」之初,因性格直率和家庭背景而被打壓,後來作為「叛逃」案的「主犯」而與「馬思聰案」齊名。佩春見到他的時候,他剛被國際紅十字會從埃及監獄送到德國避難不久。「那時他在國內還有一個兒子,總之經歷複雜得不得了。」在佩春的記憶中,丈夫曾一度在去國離鄉、有家不能歸的痛苦中備受煎熬,而她的神經也因此一刻也不能放鬆,她知道丈夫終究要回到中國去,但等待他們的是福是禍,會不會變成永久的別離,她不敢有任何的奢想。

 「你問我在40多年中兩人有沒有發生很大的爭吵,我的很多朋友也曾問過我。我的回答是沒有。真的是沒有,為甚麼?因為我們曾面對的是關於生存和死亡的問題,先是愚謙能不能回國,再是怎樣回國,他的身份是甚麼,這些問題太大了,大到我們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在乎生活上細節的不同。」

 「等到生活開始安定下來,恢復正常,我們已經一起走了十幾年了。從最艱難的日子走過來的,更知道如何珍重彼此。」

學習中醫的魯迅粉絲

 關愚謙在分享他與太太異國情緣的相處之道時說,有三點至關重要。一是大度,有一顆包容的心;二是他很欣賞歐洲文化,而太太亦喜歡中國文化,兩者可以互補;三是兩人曾共同完成了10本書的撰寫和翻譯工作,推動中德文化的交流是兩人共同的志願。佩春最早在德國一間進出口貿易公司做事,認識愚謙後,她才發現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丈夫曾合作翻譯了不少中國民間故事以及旅遊書籍,更曾一度潛心學習中醫,從氣功到針灸到食補,從北京到南京到上海,除了參加學習班,佩春更四處拜名師求教。她用針灸治療皮膚過敏、耳鳴症、花粉熱等病症,已在朋友圈中出了小名。也是從中醫的學習中,她開始留意到中國社會裡普通人的生活喜樂和煩憂。

 「94年、95年我曾在北京和南京的中醫院做過實習,中國的醫院和德國醫院最不同的地方,是看診的房間是可以讓其他病人隨便出入的,看診的病人說的情況,其他人都聽得清清楚楚,不時還有人參加討論。等候看病的人群中,我也聽到他們談論許多家庭的問題,因此對中國家庭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她曾參與過《魯迅全集》的德文翻譯工作,至今最敬佩的中國作家是魯迅,「魯迅提到的社會問題很多依然存在。那種『人吃人』的現象,現在則表現為不考慮別人,對家裡小保姆的暴力,甚至還能看到『祥林嫂』這樣的人。我覺得魯迅非常的深刻。」

 她也發現了筆的力量,也許中國醫學博大精深,但在文學創作上,她可以找到自己的落腳點。現在已是全職作家的她,曾出版過2部德文愛情小說,都是關於中德的跨國戀愛故事。寫得最多的還是她的社會觀察散文,為德國人提供了第一身的經驗。「可能接下來會寫一些關於中國城市女性的問題,中國的婆媳關係以及現代中國女性的婚姻觀念的變化,都是值得好好去了解的話題。」

 在《德國媳婦中國家》的書末中,她以身為中國的媳婦而自豪。「但凡好的我就說好,不好的我也會批評,這就是我愛這個家的方式。」

相關新聞
百家廊:探訪天地會發源地—高隱寺(上) (圖)
翠袖乾坤:核電始終是駭電
海闊天空:右手環保左手吃飯
琴台客聚:異地重逢
生活語絲:「女性」畫報
隨想國:紅樓夢非夢
獨家風景:不如,都來學習愛
海佩春 半世紀煉成 德國媳婦的中國見證 (圖)
微語錄
彭浩翔(導演):
馮小剛(導演):
李開復(前Google全球副總裁):
陳銳 愛住旅館的小提琴超新星 (圖)
北角 春秧街折射香港﹁族群社區﹂剪影 (圖)
鴨巴甸街 古董與鮮花之約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