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系列報道:農民打工去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留守鄉村的農民,不論老壯,均到工地打散工增加收入。

香港文匯報記者肖郎平 攝

 劉師傅是「不務正業」的農民之一,在指望兒女「跳農門」把戶口轉到城市之前,他先棄耕投城,從河南大別山深處的田鋪鎮舉家遷到縣城新縣。香港文匯報記者經過一個多月深入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四省近十個縣市,在對今日中國農村的千里大調查中了解到,農村中大部分有人外出打工的家庭,全家收入的八九成均來自打工或做生意,種地已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農民越來越脫離務農生活,種糧副業化,不少農民根本不種糧食,花錢買糧的現象日益普遍。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業的根基目前卻動搖了。  ■香港文匯報記者 肖郎平

 老游開著三輪摩托在夜色中遊蕩,尋覓著乘客。他是河南新縣滸灣鄉的農民,但真正的謀生之道是在縣城開家庭旅館。開三輪摩托,只是身為旅館老闆的老游的第一副業,他還有第二副業,就是務農。「就老人種點菜和搾油的花生或油菜。沒人種糧了。地都荒了,誰還種地呀?」

 不過,就是對自己開的所謂家庭旅館,老游也不滿意:「很多住客都是臨時來亂搞男女關係的,情人啥的,嫌在家裡礙眼,就到店裡來。」看來,來自農村的老游對城裡的燈紅酒綠,也還不太適應。

城裡尋生計 望孩躍龍門

 老游和劉師傅都是新縣四十多歲的「農民」,準確來說,是不種地的農民,不僅自己不種地,也不希望兒女種地。同樣在縣城開三輪摩托的劉師傅表示,「我們這一代種地的都不多,七十年代更沒有」。那今後誰來種地?劉師傅的回答是:「想不了那麼多,讓孩子出來讀書就為了將來別學我們種田。」

 劉師傅是殘疾人,妻子在浙江打工,他留在縣城開三輪謀生,同時照顧在城裡讀書的兒女。家裡收入百分百靠打工,還在鄉村的老人一年種糧大約能有2,000元的收入,蔬菜自己種,日子勉強能過。

 對年輕人來說,打洋工更充滿誘惑。新縣是中國有名的對外勞務輸出地,截至2009年底,一共向日本、韓國、意大利等輸出勞務近1.5萬人次。出國勞工月入萬元,勞動合同一簽三年,出去一趟能掙30多萬。其中僅2008年,外出的勞工就給新縣匯回來6,211萬美元。

年收僅4百 耕作淪副業 

 和老游一樣,種地也只是劉大姐的第二副業。劉大姐是湖南常寧人,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廣東韶關的東火車站擦皮鞋。但她的主業是裝修,沒生意的時候就兼職擦皮鞋:「家裡小孩要上學,不多想辦法賺錢肯定不行。」劉大姐非常精明,知道記者身份後,剛擦完鞋還沒徵求意見,就馬上額外再塗上鞋油﹕「這種比較貴,4元。」她一邊塗鞋油,一邊嘗試打消顧客心中的惱火:「做記者肯定有錢吧?」

 對農民務農收入比例日益下降的現狀,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陳文勝有過詳細調查。早在2004年,他在湖南一個典型傳統農業大鎮,抽查1,632戶農戶所得的資料表明,養殖戶年收入人均1,708元,打工戶年收入人均6,291元,而種田戶年收入人均只有432元。也就是說,種田的收入只及打工的7%。這幾年來,種田收入與打工的對比只會越來越大,還有誰願留在田間?

相關新聞
陳偉業涉霸公地 涼亭當私家花園放雜物 (圖)
地鐵建南港島線觀塘延線 政府批地補償132億 (圖)
環評觸礁 港70多項基建受累 (圖)
港競爭力與美國並列全球榜首 (圖)
樓市組合拳奏效 內地房價火熱不再 (圖)
陳德霖警告:港加息壓力大 (圖)
各國逼卡恩辭職 美國爭總裁寶座 (圖)
卡恩疑姦愛滋女工 (圖)
系列報道:農民打工去了 (圖)
阻大橋建設神憎鬼厭 公民黨諉過政府 (圖)
旅議會新10招見效 內地客投訴跌7成 (圖)
世行:人民幣2025年將成主導貨幣 (圖)
馬倫歡迎陳炳德 兩軍總長話家常 (圖)
北斗導航系統 明年覆蓋亞太 (圖)
九龍城名牌幼園外驚現拐子佬
旅業大會:中印巴遊客成全球金礦
「基地」任命臨時領袖阿德爾 (圖)
日官員爆料:美指使輻射水排落海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