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
「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要避免環評再淪為政治鬥爭的誘餌,便應將環評中的專業和政治屬性區分,專家負責提供專業評估,而由問責官員作出政治決定,承擔有關政治後果。躲在環評背後放冷箭的政黨政客,亦需擔負應有的政治責任,不能再拉綜援老婦作為擋箭牌。如果希望通過反對大型工程的方式,達到反對港府的目的,犧牲公眾利益,去積累政治本錢,這是不道德的,也是應被唾棄的。
港珠澳大橋工程的環評報告被一名東涌居民通過司法覆核推翻,雖然法官只接納其中一項屬於程序性的理據,但這一判決令這項關乎粵港澳經貿融合的關鍵項目,被即時叫停;連帶令港鐵沙中線等70多項基建工程也受阻礙,更令環評制度承受政治衝擊。
環保活動日趨政治化
行政長官曾蔭權日前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批評「部分政黨、政客在大型基建項目快上馬之際,借環保、保育之名,利用法律程式或其他手段加以阻撓,為求達到一己的政治目的,不惜損害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
空穴來風必有因,任何人都不會無的放矢,動機雖屬心證難判定,背景卻是實體可參考,當事人縱然死口不認,但今次是否政治狙擊?是否「玩大了」?特首的指控是否成立?公眾心裡自有一把「是非秤」。
近年來,環境問題愈趨突出,成為全球關注的事項,而香港環保活動更加活躍,亦日趨政治化。但凡發展項目,必會牽扯出環境保育爭議,亦總能吸引大量的關注和討論。
香港就大型基建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機制由來已久,在回歸以前是一項例行措施;回歸以後則根據1998年4月實施的《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確定。其中規定,指定的工程項目需向環保署提供環保評估報告,經環保署同意並取得環保許可證後才能動工。如果有利益持份者不同意環保署的許可,則可以向法院申請司法覆核。目的是要平衡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避免或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認真檢視環評的「雙刃刀」效應
可惜,在實踐上,環評卻往往成為「工程殺手」、公私營發展項目的「攔路虎」。2000年的九鐵落馬洲支線計劃,到今次的港珠澳大橋,以及早前的多項私人發展項目,都一再拉響警號,催逼大家認真檢視環評這把「雙刃刀」。
政治與專業糾纏不清,在環境影響評估的實務中牽涉到兩個場域,一個是技術面的環境生態文史各專業場域,另一個是產業發展需求與政府施政方向之政治場域。事實上,發展項目的環評,不僅包括環境影響事實的審查,也包括了權衡利害的價值判斷。很多環評爭議,本身就是不同價值觀之博弈,例如興建鐵路支線重要,還是保護塱原蜻蜓棲息地重要?保留一些農漁民傳統謀生方式重要,還是基建發展重要?甚至百萬分之一的致癌風險,是否可以接受等等。環評對於開發與否的結論,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其實都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政治決策。
借環評謀取政治本錢應被唾棄
須指出,環評最主要的目的是為決策過程給出意見,而不是就某項工程做決定。環評過程為決策者提供環境方面的資料。工程應否進行,環評並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然而,香港高等法院自4月18日就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裁定政府敗訴,至今已有一個多月,但提出司法覆核的朱綺華女士一直隱形,而協助她的政黨、敗訴的環保署,以及公眾輿論,關注的焦點全不是有關環評的報告,而是由此引發的政治議題。
「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要避免環評再淪為政治鬥爭的誘餌,便應將環評中的專業和政治屬性區分,專家負責提供專業評估,而由問責官員作出政治決定,承擔有關政治後果。躲在環評背後放冷箭的政黨政客,亦需擔負應有的政治責任,不能再拉綜援老婦作為擋箭牌。如果希望通過反對大型工程的方式,達到反對港府的目的,犧牲公眾利益,去積累政治本錢,這是不道德的,也是應被唾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