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溫千紅、左燕芬及阮綺靜手持作品。香港文匯報記者周婷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婷、任智鵬) 讓年輕人建立對國家的情感及文化認同,是國民教育主要目標,而藝術正是情意傳遞的重要途徑。有本地教育團體及學校著力將國民及藝術教育融會結合,分別以國畫、歷史戲劇為媒介,讓中小學生認識、再進而感受體會中國的傳統哲學與美德;水墨畫呈現的神韻氣度、文天祥故事的氣節風骨,幫助建構出學生國民意識基礎。本港兩個國民藝術教育項目共獲優質教育基金逾100萬元資助,更獲選為代表參與本月底舉行的「學與教博覽」,與逾萬名香港及海外教育專業人士分享。
獲選參加月底「學與教博覽」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09年獲基金撥出逾66萬元推出「國民藝術教育計劃」,負責計劃的協會學術、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黎明海表示,是次計劃特別將藝術與國民教育結合,透過中國傳統水墨畫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情意,除以講座向師生介紹傳統水墨畫知識及新中國以來的風格變化外,計劃去年安排6間種籽中學40名師生,前赴革命搖籃江西井岡山等地親身體驗,認識新中國建立的艱苦,並即席作畫,以水墨藝術表達其眼中的祖國河山。
黎明海指,部分同學對內地社會問題的確有不滿,計劃旨在向他們呈現更完整的面貌,再進行深思;而在分享會所見,不論同學立場如何,都深切明白國家有今天的發展得來不易,並更願意為國家作貢獻,可見計劃有一定成效。他表示,協會正研究將計劃延伸,透過內地的公共藝術,如不同地方的紀念碑、塑像等為切入點,增進學生對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認知。
體會傳統文化 育對國家情意
計劃種籽學校、九龍文理書院視藝科老師左燕芬指,香港目前的視藝科課程以學習西畫為主,令學生對自己民族的藝術一無所知,可說「本末倒置」。她認為,中國傳統藝術是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的良好工具,以講求神韻、氣度的水墨畫為例,是中國哲學中講求「神似」非「形似」的體現,而篆刻則要求力度與構圖線條的精細,考驗耐性與定力,學生可藉以體會傳統中國文化,並培養出學生對國家的情意。
曾參與江西考察的該校中四生阮綺靜及溫千紅則指,中國藝術除涉及與西方油畫、素描截然不同的學問,更蘊含豐富文化內涵,十分具挑戰性,她們表示是次考察旅程十分辛苦,但國家山水之美令人讚嘆,以水墨畫寫生的經驗更見難忘。
「學與教博覽」由香港教育城主辦,將於6月28至29日在會展舉行,除涉及國民教育外,亦包括電子教育資源、遊戲為本學習等主題的100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攤位,以推動國際間學與教經驗及知識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