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關心本地粵劇的朋友觀看了毛俊輝導演的《李後主》,讚賞之餘,還把感想以電郵寄給我,希望與我分享、分享。可惜我沒有看《李後主》,沒法回報他的好意。由於毛俊輝是我尊敬的話劇導演,而他本人也喜嗜戲曲,所以自己雖然沒暇觀看《李後主》,但也問過一位曾經入場的同事,有何感受。他認為毛俊輝導演的《李後主》太「話劇化」,尤其是舞檯燈光好像光度不足,觀眾看不久便「昏昏入睡」;偏偏以電郵與我分享的朋友讚賞《李後主》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夠「話劇化」。我的同事和朋友對《李後主》一劇看法的分歧,正好說明常常看粵劇的觀眾和偶爾看粵劇的人士口味的不同,要同時討好他們,絕非簡單的事情。不過,對於粵劇採取話劇燈光而顯得光度不足的問題,我卻曾經做了一點研究,可以說出來跟大家分享。戲曲舞台是色彩繽紛的世界,從演員的化裝、穿戴服飾,至舞台布景、道具等,都是色彩鮮明。顏色鮮豔的物件如果沒有足夠亮度的光線來照明,肯定會「黯然失色」。
認識傳統戲曲舞台再「融和」
西方油畫如果沒有射燈照明,顏色會變得暗淡,層次感也不明顯。所以傳統的戲曲舞台,運用燈光,著重它突出顏色的功能,燈光較亮;話劇的燈光是營造氣氛、塑造全劇風格、突出主題的重要手段之一。既有專人負責燈光設計,演出時也要跟著指示操作燈效。話劇演員的化裝一般不像戲曲演員般色彩斑斕,服飾和佈景也須配合劇情,所以話劇舞台的燈光不會如粵劇舞台的一樣,經常保持光亮。在我的廣播生涯中,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舞台製作上,但主要是綜合表演和流行音樂會。這兩方面表演對燈光效果的要求非常高,也很複雜,所以一如話劇的做法,會邀請專才負責。以現時的技術和器材,我有信心解決粵劇舞台的燈光問題,但首要的條件是負責的人員要先認識傳統戲曲舞台,然後再來「融和」。現時粵劇舞台的燈光設計屬「大路貨」,主要以照明為主,間中因個別場口的劇情,才會加些燈光效果。粵劇團不找專才負責燈光設計,當然和製作費有關,這是可以理解。但一些較具規模的演出,有條件找專人負責燈光,就理應可以把工作做好,像剛過去的上海京劇院的演出,掛上鮮黃色的天幕,但舞台燈光卻沒有調校配合,觀眾看久了,眼睛也刺痛。■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