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浩輝(左)昨日表示,過往猩紅熱毒性溫和,死亡率僅2%,但今年卻出現死亡個案。香港文匯報記者曾偉龍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偉龍)猩紅熱疫情來勢洶洶,在基因變異影響下,此症的特徵略有改變。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今年本地的猩紅熱個案佔80%是由M12型甲型鏈球菌引起,與過往沒有主流病菌肆虐有明顯差別;而過往猩紅熱患者多數會同時患水痘,今年卻甚少出現這特徵。香港醫學會前會長謝鴻興指出,猩紅熱患者會出現發高燒、皮膚出疹和舌頭泛紅(俗稱「草莓舌」)等徵狀,如細菌入血更可以引致肺炎、腦膜炎及敗血病等併發症,家長如發現子女出現上述徵狀,應立即求醫。
猩紅熱由甲型鏈球菌引致,專攻3歲至10歲兒童,患病的兒童會出現發高燒、扁桃腺發炎、淋巴腫脹等徵狀,另外家長如發現子女出皮疹,臉部發紅或舌頭泛紅(俗稱「草莓舌」)的情況,亦是猩紅熱的徵狀。猩紅熱透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傳播,接觸或吸入帶菌的分泌物都有機會感染。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指出,資料顯示今年猩紅熱個案佔80%由M12型甲型鏈球菌引致,與港大發現有基因變異的細菌屬同一型號,他表示,過往猩紅熱沒有主流細菌肆虐,今年卻有這特徵;而且過往猩紅熱患者多數會同時患水痘,今年卻甚少出現這特徵。
建議改用盤尼西林
雖然猩紅熱基因變異,並對抗生素紅霉素產生抗藥性,但謝鴻興表示,醫生可改用盤尼西林類的抗生素,依然有效對抗甲型鏈球菌,療效亦不會比紅霉素差。他又指出,以抗生素治療,一般能於服藥後48小時內退燒,但若不及早治療,細菌有機會入血導致肺炎、腦膜炎、心臟病、腎病及敗血病等併發症。
謝鴻興呼籲家長如發現子女有上述病徵,應立即求醫,並接受抗生素治療,如治療2天後情況仍未改善,必須覆診,與醫生商議改用其他抗生素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