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鄧飛當年主動到內地體察國情。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淑環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淑環)愛國情懷,往往源自對祖國河山、文化及歷史的親切感覺,並進而醞釀昇華。將軍澳香島中學副校長鄧飛,在17年前讀預科時,就已憑著對中國山川地理、文學歷史的深入認識,一舉獲得「江山榜眼」殊榮。至今日已為人師,他坦言感到新一代青少年的國家知識「大倒退」,更對祖國出現「陌生感」,令人憂慮。他提醒香港年輕人,在「情感」層面固然有需要建立身份認同,即便較為「功利」地看,隨著中國經濟起飛,也需要加快步伐認識國情,否則只會逐漸被邊緣化。
在鄧飛就讀中六時,經典電視節目《江山如此多FUM》舉辦「全港狀元爭霸戰」問答環節,成為其「一展所長」的契機,更成功擊敗多位參賽前輩,獲「榜眼」(第二名)殊榮。
當年無國民教育靠自發觀察
他憶述,自己是在6歲時接觸《三國演義》連環圖冊,自此熱愛中國歷史及文學,對國家事無大小,均喜愛尋根究底,後至中學及大學,對國家各方面的發展亦十分關注。「人漸大,認識國家時不滿足於文字及圖畫,希望接觸更多層面的觀點」。生於70年代的他又表示,在自己求學時學校雖未有「國民教育」課堂,但不少同學都很留意內地新聞,大學時更經常一起背著旅行包到內地體察國情。
曾經是全港年輕人熟悉國情國史的代表人物,近年為人師表的鄧飛坦言,隨著網絡世界及電子產品普及,感到新一代年輕人對於認識國家的興趣漸減:「80年代至千禧年代的青少年,對國家熟悉程度一直遞減,現時學生普遍只認識國旗、國歌、國家主席及總理,再進一步已不能回答,甚至不感興趣……」
倘不急起直追或被邊緣化
他表示,身為中國人,在「情感」上固然有需要加深對國情的認識,而在現實層面,香港與內地聯繫有增無減,年輕人也有需要加快步伐認識國情以作準備,「與新加坡、台灣相比,當地青少年已有言語上便利,去認識內地發展,如香港青少年再不開放懷抱,趕及認識更多國家事,未來只會被邊緣化」。
鄧飛強調,現今中國猶如一本內容非常豐富的書本,除要仔細「閱讀」外,更需要視為一門「興趣」,了解它的變化,而非將所有事情「非黑即白」地簡單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