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貞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語文及翻譯學部高級導師
這個夏天打算到西班牙玩玩,再遊覽最快樂的國家不丹。朋友知道後問:「你去Eat, Pray, Love呀?」去年暑期我反覆看了Julia Roberts主演的Eat Pray Love許多遍,大家都以為我很憧憬電影中「一個人去旅行」的情節,趕在這炎夏為自己來一趟心靈之旅。其實,去年不斷看這部電影,只為了寫論文。
Eat Pray Love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香港譯作《再單身遊記》,台灣譯作《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書一直高踞暢銷書排行榜前列位置,據說全球賣了超過一千萬本。故事說女作家Liz離婚後感到迷失,因而決定到意大利、印度和印尼3個國家洗滌心靈,尋找自己。她到意大利品嚐美食,有世上最美味的pizza,又有新朋友陪伴,Liz的味覺和靈魂油然復甦。之後又到了印度,學習靜坐和寬恕自己,而在峇里島上,她學會如何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懂得勇敢再愛。
鼓吹過度消費招劣評
然而,小說與電影招來不少劣評,如《壞女孩雜誌》(Bitch Magazine)狠批Eat Pray Love是Priv-Lit的表表者,宣揚不切實際的中產階級美國夢。Priv-Lit也就是privilege literature(女性特權文學),屬流行文學,文本大多激勵女性放棄眼前種種,要進一步追求靈性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哲學層面上的成就。同屬Priv-Lit的電影還有2003年的Under the Tuscan Sun(台灣譯作《托斯卡尼艷陽下》),故事的主人翁是美國失婚少婦Frances,為了治療離婚的創傷,在意大利小城Tuscany買了一間小屋,重過新生活,更找到真愛。然而,這些電影為人詬病的地方是:伴隨洗滌之旅而來的是無盡的消費。
「後女性主義」的女子認為生命可以百分百自主。她們擺脫父權陰影,並擁抱「賦權」(empowerment),用金錢、消費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如以不同的方式瘦身、打扮和旅行。正因如此,Priv-Lit的小說和電影正對上胃口。Priv-Lit迷人之處是用女主角的角度重新建構人的價值(如新女人需要甚麼,又怎樣獲得所需),並透過建構別人、異國的文化來解決自己人生的難題。然而,建構過程表現出西方社會精神,而empower所呈現的正是美國社會高漲的享樂主義和消費文化,以及對歐洲文化的傾慕、對亞洲文化的迷思和一知半解。Liz在印度和峇里島上看到的種種不幸,其實都與自己無關,但又是心靈救贖的工具。
父權滲透「後女性主義」
除了擁抱消費文化,Priv-Lit也常常暗示女性的心靈之旅需要「生命導師」(life coach)。但有趣的是,生命導師往往是男性,而且總是在女人迷失時施以援手,教導女主角面對和接受某些與生俱來的弱點。值得反思的是,人為甚麼常常迷失自己,又為甚麼要用大量金錢和時間去追求某些外來的人和事物,才能得到救贖?這些力求擺脫父權的「後女性主義」一代,到底有沒有察覺到某些父權主義權力,其實正滲透進各種消費模式和Priv-Lit文本。
香港自由創作人卓韻芝2009年夏天到英國住了一年,回港後把在倫敦讀書的生活,寫成《卓韻芝奇遇記》。原以為這不過是香港出品的Priv-Lit,看後卻讓我感到驚喜。卓韻芝在序中寫自己放棄一切去遊學時說:「不是每一個人也能像我這般幸運……但,我們永遠能夠對事物有更新的看法。放洋生活,只是千萬種實踐方法之中的其中一個。」卓韻芝寫出了Priv-Lit新的方向:讓自己的經歷完成自我心靈的洗滌與救贖。對於異國的人、事和文化,她送上的是無限感激。
|